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草木萌发、花开遍野,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然而,这个季节也是森林火灾的高发时段,下文将为大家解读春季户外防火的实用知识。
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是指失去人为控制,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生态系统及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火行为。森林火灾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等特点,危害极大。
春季户外火灾易发原因
其实不仅仅是春季,每年的11月至次年5月(冬春季节)都是森林火灾高发期,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气候因素
降水少,空气干,风速大,春季气温回升快,这些气象条件增加了火灾的风险。
2.环境因素
冬季枯枝落叶堆积,春季植物开始萌发但尚未完全返青,林下可燃物载量大,容易燃烧且蔓延速度快。
3.人为因素
春耕烧荒、清明祭扫等传统习俗增加了人为用火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了火灾发生的概率。
森林火灾两类“火源”
人为火源:
春耕生产用火,如焚烧杂草枯叶,是引发山火的主要“火源”; 户外活动中野炊与吸烟用火、祭祀用火等,也极易引发森林火灾。
自然火源:
雷击火、火山爆发、陨石降落、滚石火花和泥炭自燃等在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下产生的火源,其发生率远远低于人为因素。
春季户外如何预防火灾
火源管理—杜绝隐患
1.禁止违规用火
不在林区及周边吸烟、烧烤、燃放烟花爆竹;避免在草地、灌木丛附近使用明火(如野炊、篝火)。
2.文明祭祀替代传统焚烧
采用鲜花祭扫、网络祭奠等无火方式;若需烧纸,选择无草木的空地,全程看守并彻底熄灭余烬。
3.规范户外设备使用
检查露营炉具、气罐是否泄漏,远离易燃物;车辆不停放在干草地上,防止排气管引燃枯叶。
行为规范———主动预防
1.提前规划与观察
查看当地火险预警等级(如红色预警时避免进山);避开植被茂密、风力较大的区域活动。
2.清理周围环境
野餐或露营时,清除半径5米内的枯枝、落叶;使用防火布或石块隔离火源。
3.妥善处理余烬
浇灭炭火后掩埋灰烬,确认无烟无热源;带走酒精炉、打火机等易燃物品,勿遗留火种。
应急准备——快速响应
1.就地就近使用工具
便携灭火器、水壶、防火毯、工兵铲等;手机保持电量充足,保存应急电话(如森林火警12119)。
2.发现火情立即行动
小火用土掩埋或水浇灭,避免拍打(易助燃);火势失控时逆风逃生,避开陡坡和狭窄山谷,及时报警。
3.配合管理措施
遵守林区入口的火种收缴规定;遇到防火检查站主动配合登记。
特殊场景注意事项
- 徒步/登山:提前修剪衣物(避免化纤材质),防止静电引火。
- 农事活动:不焚烧秸秆、田埂杂草,采用粉碎还田等环保方式。
- 儿童监护:教育孩子不玩火,随身携带儿童定位设备以防走失。
春季是火灾的高发期,也是守护生态环境的关键时期。每个人的小小疏忽都可能引发灾难,但只要我们提高防火意识、遵守规定、科学应对,就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