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看了之前看过的《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她开篇这样写道:“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之间的故事,在阿富汗的时代变迁背景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背叛和救赎。
我觉得,它不只是一个关于友情和背叛的故事,更是一场对人性的深度剖析和灵魂的艰难救赎。
人生,就像高飞的风筝,我们在不断追逐梦想、追求他人认可的过程中,却常常忽略了最为重要的自己。
在这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终其一生,最重要的其实是实现内心的觉醒,学会正视、看清、接纳自己。
01
正视自己,
摆脱别人的期待。
阿米尔,作为富家少爷,从小生活在优渥的环境里,然而他的内心却充满了对父亲关注和肯定的极度渴望。
他的父亲,是一个勇敢、阳刚且极具威望的人,在当地有很高的声誉。而阿米尔在性格上胆小、瘦弱,和父亲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为了得到父亲的认可,阿米尔努力尝试活成父亲期待的样子:在踢足球时,他尽管不擅长,却仍拼尽全力,可换来的却是队友的埋怨和父亲失望眼神;看比武大赛时,面对血腥的场面,他内心充满恐惧却又不得不强装镇定。
在那场决定命运的风筝大赛上,阿米尔立志夺冠,满心期待着能借此向父亲证明自己。
当他终于赢得了比赛,却在目睹哈桑为他追回风筝,惨遭阿塞夫等人的侵犯时,内心的恐惧战胜了一切,他选择了转身逃走。
最终,阿米尔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父亲的夸奖,可他的内心,却被愧疚的阴霾深深笼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年轻时,我们努力活在父母的期待里,按他们规划的路前行,压抑自己内心真正的喜好和想法。结婚后,又要努力满足伴侣的期待,隐藏自己的个性。工作中,更要迎合领导的期待,生怕自己的表现不符合要求...
我们一直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我们渐渐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
这让我想起了杨绛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其实,只有正视自己,勇敢地忠于内心,我们才能打破他人的定义,找到真正的自己。
02
看清自己,
找到人生的意义
后来阿富汗战争爆发,彻底改变了阿米尔的生活。曾经优渥的富家生活一去不复返,他跟着父亲来到了美国,过上了自力更生的日子。
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阿米尔经历了生活的种种艰难,但是这些磨难,也在促使他不断成长。
这个时候的阿米尔,不再是那个怯懦的少年,他开始主动和父亲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人生道路。
他考上大学之后,毅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写作专业,尽管父亲对此并不理解,但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后来,他邂逅了挚爱索拉雅,面对父亲对索拉雅过往的偏见,阿米尔没有退缩,而是遵从内心,请求父亲向索拉雅家求亲。
苏格拉底说:“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我觉得,阿米尔正是在看清自己内心的过程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只有看清自己,才能明确自己的真正追求,并在生活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实现自我价值。
03
接纳自己,
才是真正的强大。
哈桑,这是一个我无比心疼的人物角色,他始终对阿米尔忠诚无比,他为阿米尔挺身而出,甘愿为他做任何事情。
但阿米尔的内心却时常被嫉妒所占据。风筝大赛中的背叛,让阿米尔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自责,从这以后,他为了摆脱内心的折磨,诬陷哈桑偷窃,把他赶走。
很多年以后,阿米尔接到了营救哈桑独子索拉博的请求,他毅然前往阿富汗。
在面对阿塞夫时,阿米尔也不再退缩,尽管被打得节节败退,但他却在这痛苦的过程中,渐渐释怀,灵魂得到了救赎。
最终,阿米尔和索拉博成功逃脱,迎来了新生。
爱默生说:“接受自己,你才能接受世界。”
人生实际上就是一个在不断试错中寻找方向的旅程。真正的强大不在于从来没有犯过错,而在于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并且勇敢地继续前进。
接受自己,意味着接纳自己的全部,包括过去的错误、缺点和不足之处,并和它们和解,这是对自己最好的疗愈。
看过过一句话:“人有两个眼睛,可以看世间、看万物、看他人,但少有人看到自己。”
仔细想想,确实是,在这漫漫人生路上,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正视、看清、接纳自己;接纳残缺的自己,拥抱不完美的过往,才能在人生的旅途轻装上阵,遇见更好的自己。
正视自己,让我们摆脱他人的期待,回归真实的自我;看清自己,让我们在人生的迷雾中找到方向,实现人生的价值;接纳自己,让我们与过去的一切和解,重获新生。
希望我们在人生的下半场,都能实现内心的觉醒,以最真实的自己,拥抱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