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王宝强主演的《棋士》火了!

你以为它只是讲围棋高手黑化搞钱的悬疑剧?

错!

这部剧简直是家长们的“教育指南”,从棋局到人生,处处藏着育儿玄机。

今天,我们用三颗棋子,拆解《棋士》中的教育密码!



01

1.棋盘上的“耐心”VS 生活中的“急脾气”:

剧中,王宝强饰演的崔业是个围棋老师,生活得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精打细算;

但为了孩子爱吃的肯德基,他取出了全部的积蓄,笨拙地买了一把大包套餐和玩具。

他本是普普通通不起眼的小人物,可他在孩子面前,却是像大树般威严挺拔。

当孩子不想学围棋时,他气得跳脚,围棋,是他能教给孩子最重要的东西。

当他身处棋局中,他立马化身“人间清醒”:

面对对手的步步紧逼,他永远冷静布局,甚至用“逢危须弃”的战术教劫匪逃跑。

这告诉我们:生活并非“速成班”,孩子的成长需要“慢棋思维”。

与其逼孩子“赢在起跑线”,不如教他们像下棋一样:

多看三步,少吼一句。

人生如棋,与其代子落子,不如做指点江山的教练,亲子关系的“双活”才是终极赢家。

比如孩子作业写错时,别急着拍桌子,试试引导孩子:

“这题像不像围棋里的‘陷阱’?妈妈陪你一起找破局点!”



02

2.输棋不输人,赢棋不赢心:

剧中,王宝强为了给儿子治病,被迫输棋给土豪老板,结果反被羞辱;

后来他黑化犯罪,却因“贪念”越陷越深。

我们总给予孩子无限的期望,希望他好一点、再好一点;

却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贪念“也赋予了孩子。

真正的“赢家教育”不是“永远第一”,而是“输得起,放得下”。

围棋精神就是:输棋复盘,赢棋谦逊。

著名教育学家卢乐山曾说:家长的心态,是孩子成长的晴雨表。

家长对待孩子得失、成败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看自己、看世界的方式。

输不起的家长,如何养出赢得了的孩子?

有一个著名的实验:

一共有三只笼子,笼子里都关着一只老鼠。

第一只笼子里有个开关,踩一下就会有食物送进来,老鼠很快就掌握了能吃到食物的诀窍;

第二只笼子也有个开关,但是踩一下就会被电击,老鼠再也不踩了;

而第三只笼子里的开关,踩一下会有食物,再踩一下会被电击,如此反复,笼子里的老鼠就纠结死了,不知道踩还是不踩。



我们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第三个笼子里的老鼠”,活在纠结之中,不知道怎么做才好。

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是成功人士;

但纵观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他们有个共同特质,那就是“输得起”。

而我们的教育,给孩子灌输的却是“不能输”。

如果“不能输”,那这孩子就不具备“去赢”的特质,反而可能“眼高手低”,希望得到好的东西,却不具备争取的能力。

所以,他才会陷入纠结和痛苦。

输得起的家长,嘴里没有“别人家的孩子”;

输得起的家长,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

输得起的家长,不焦虑、不盲从、不放弃。

没有人会一直赢,我们的生活也常常遭遇各种失败。

比起如何赢,更要教会孩子输得起。

只有输得起的人,才敢于不断尝试和挑战,才有超越自我的可能。

输得起的家长明白失败的价值和意义,教育出的孩子也大气、自信,给孩子的人生更多启发和弹性,孩子自然勇往直前。



03

3.细节控父亲,教出“生活棋手”:

剧中,王宝强能凭借他超强的观察力帮劫匪逃跑,取钱时能够记住经理的长相、差点撞车时留意停车位,这些细节连警察都叹服。

可这么聪明的人,却因忽略儿子心理需求差点家破人亡。

所以,生活才是最好的“围棋课”。

家长不必报天价兴趣班,带孩子观察一片树叶的纹理、分析一次超市购物的性价比,都能培养“细节思维”。

但别忘了,比“观察世界”更重要的是“看见孩子”。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高质量陪伴才能治愈孩子一生。



想象一下,一个孩子放学回家,手里拿着一张刚画好的画,他兴奋地跑到你面前,期待你的赞赏和回应。

但如果你正在忙碌地处理工作或者低头玩手机,只是匆匆扫了一眼,随口说:

“画得不错。”

然后继续忙你的事情,孩子的内心会是什么感受?

他可能会感到失落,觉得自己的努力和成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用心陪伴孩子,意味着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当孩子取得进步时,我们要给予鼓励和肯定。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不要把意愿强加给他们。

像剧中王宝强分析棋局一样,发现孩子的小情绪:

“今天你沉默得像颗黑棋,是不是心里有局没解开?”

育儿路上,与其焦虑“别人家的孩子赢了哪一步”,不如和孩子一起——享受对弈的过程,笑看输赢的风云。

毕竟,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自己人生的“棋士”,既能布局未来,也能笑对变局!

点个关注,一起共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