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问道长生”,诸多帝王都对此流连忘返,令人匪夷所思,即使是到了近代的人类历史上,更是有类似于冰冻遗体,祈求等待再次被复活“长生”的案例。
你没有听错,这不是“科幻片”的故事情节,而是真实发生的故事,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位美国富豪在病痛弥留之际,选择了冰冻自我,等待技术突破复活自身。
时隔50年以后,有实验室准备对其身体进行解冻,但是因为技术的不成熟和诸多令人意外的状况被紧急叫停。
究竟是什么会使得这位富豪做出如此的选择?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在其遗体解冻过程中的紧急叫停?
富豪的遗愿
长命百岁,延长寿命,一直都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被诸多人类所津津乐道的问题,通过各种令人们匪夷所思的手段,祈求自己可以弥留人世间。
美国的历史上也曾出现一位这样的人士,在人生的弥留之际选择“自我人体冷冻”的方式来希望自己在多年之后再次可以获得生命,他就是加州大学物理学和心理学教授詹姆斯·贝德福德。
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奋斗,这位美国大学的教授趁着20世纪中叶美国经济繁荣发展的“东风”,通过一系列的商业投资,贝德福德很快赚的盆满钵满,成为当时相当富有的富豪。
本以为凭借着自己半生的努力,贝德福德可以不用那么辛苦,凭借着自身的经济实力可以安稳的度过晚年。
奈何人生命运坎坷,在1967年的一天傍晚,贝德福德突然因为腰部的疼痛,被家人送进了医院,74岁的他被医生告知自己已经被确诊为肾癌晚期,得知此言他顿时愣在当场。
半生的努力,在晚年却要因为一场大病即将付之东流,医生在离开病房之前还留下了仅剩半年寿命的预判,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残酷的。
因为这一噩耗,使得这位富豪一度的变得暮气沉沉,再也不复昔日的意气风发,在一次日常的阅读中当他读到了罗伯特·埃廷格的著作《永生的期盼》的时候,他似乎从中看到了什么。
既然当下的技术无法解决自身肾癌的问题,那么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技术一定可以被突破,自己还有可能被延续生命,可是这需要的是大量的时间来做铺垫,等待这一技术的开花结果。
此时自己所看到的书中提出的“冷冻复苏”的设想,这一人体冷冻技术的理论不正是可以延长自己等待时间的另一种渠道吗?
他对此欣喜若狂,本来沉入谷底的心再次出现了涟漪的荡漾,不管结局是否能够成功,但是至少还是一次希望,贝德福德通过深入的了解之后决定成为这个实验的首个践行者。
尽管当时的相关团队技术诸如防冻剂毒性、设备简陋存在缺陷,但他别无选择,不能“原地等死”,这是他认为的当时唯一可能“延续生命”的途径。
为此,他捐献了将近10万美元,按当前汇率约合当前人民币大概600万元的费用,和当时的研究团队展开合作,成为历史上首个冷冻实验的案例,贝德福德的选择是对绝症的绝望与科技信仰的综合结果。
注定失败的过程
1967年1月,与癌症斗争许久的贝德福德不甘心的闭上了眼睛,但是他对于生活和学术上的留恋,最终迫使他展开了这一疯狂的“计划”。
根据记载,这一技术的原本设想本应该在人生命波动停止的那一刻就应该开展,但是在他闭上眼睛之后,相关的医疗团队并未在其身边,直到将近数个小时后才赶到。
再加上当时的冷冻技术极为的落后,技术团队只能使用二甲基亚砜作为防冻剂,因为是第一次尝试,在实验前根本没有机会测试其毒性。
此外,早期冷冻设备极为的简陋,几乎可以说是类似于家用冰箱改装成的冷冻舱,当时的冷冻仓还是在贝德福德遗体被干冰保存两周之后才建成的,在整个过程中可能已经造成细胞巨大的损伤。
在此后的几十年的时间中,最初在加利福尼亚州进行冰冻遗体的机构,因为破产,贝德福德被多次进行机构上的转移。
直至最终被运送到阿尔科生命延长基金会,正这个转移的过程中很可能也会出现对遗体造成多次损伤。
贝德福德在晚年患有晚期肾癌,但是针对相关癌症的治疗技术至今仍未取得突破,这所有的以上的因素注定原本遗嘱中“解冻的计划”是一个失败的过程。
再次苏醒的遗嘱
贝德福德早在生前就曾立下了遗嘱中计划在50年后解冻遗体,也就是在2017年进行“遗体解冻复苏”。
这无不体现他对生命的渴望,始终对未来的技术突破心存幻想,希望通过技术的进步实现自身的“复活”。
根据老人生前的遗嘱,研究人员在解冻之前对其遗体进行评估,发现在冷冻的环境中二甲基亚砜的有毒性逐渐破坏了其脑细胞,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伤害。
此外,冷冻过程中形成的冰晶破坏了其身体的诸多细胞结构,尤其是身体诸如心脏和大脑等关键器官,对于这些位置的修复也将是一大难题。
面对如此的现象,对于其遗体的解冻“计划”只能被搁置,相关实验的工作人员不得不紧急按下了“暂停键”,老人生前美好的幻想只能付之一炬。
因为按照目前的技术,根本无法保证能否“复活”投入实验的遗体。此外,是否能够保证其遗体的完善还是一个问题,更不用说是进行所谓的“复苏计划”了。
虽然贝德福德注定无法苏醒,但其“冷冻复苏计划”的牺牲开辟了冷冻人实验的先河,当前的科研界仍致力于冷冻技术的发展,目前相关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