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在也门萨达省的夜空中弥散,火光将焦黑的建筑残骸映照得如同鬼魅,妇女抱着孩子蜷缩在废墟间哭泣,远处传来美军B-2轰炸机低沉的轰鸣——这是2025年4月6日凌晨,美军对胡塞武装控制区发起的新一轮空袭。


自3月中旬以来,这场被称为“幽灵风暴”的军事行动已持续近一个月,美国空军从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基地调集6架B-2隐形轰炸机,配合KC-135加油机群,对也门实施高强度打击,单次行动耗资高达10亿美元。而胡塞武装则宣称,仅3月15日至16日的空袭就导致31人死亡、101人受伤,其中过半是妇孺。这场看似“不对称”的战争,正将中东拖入更深的泥潭。

B-2“幽灵”轰炸机的参战标志着美军战略的重大调整。这种单架造价24亿美元的隐形战机,能携带GBU-57巨型钻地弹穿透60米钢筋混凝土,专门用于摧毁地下工事。相较于去年10月从美国本土长途奔袭的零星轰炸,如今迪戈加西亚基地的6架B-2组成“幽灵中队”,配合航母打击群形成立体攻势,显然意图彻底瓦解胡塞武装的导弹与无人机作战能力。


然而,这种“降维打击”并未带来预期效果。4月1日,胡塞武装宣称用自制导弹击落第16架美军MQ-9“死神”无人机,并扬言“每摧毁一座房屋,我们就多一枚复仇的火箭弹”。战局正演变为一场消耗战:美军凭借技术优势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胡塞武装则依托山地游击战术保存实力,将导弹发射车化整为零,甚至将武器库伪装成民房。

在萨那市郊的临时难民营里,45岁的教师阿卜杜勒掀开帐篷,指着远处仍在冒烟的学校废墟说:“他们(美军)说这里藏着导弹,可我的学生上周还在操场踢足球。”3月28日的空袭中,萨那省7名平民被弹片击中,荷台达省一处居民区在深夜化作火海,社交媒体流传的视频显示,母亲徒手扒开瓦砾寻找孩子的场景让全球网民揪心。

尽管美国宣称打击目标均为军事设施,但胡塞武装控制的媒体统计显示,3月至今已有超过200座民用建筑被毁,包括医院、发电站和食品仓库。这种“附带损伤”正在加剧也门人道主义危机——这个战乱国家80%人口本就依赖国际援助生存,如今连联合国运送面粉的卡车都成了空袭风险下的移动标靶。

表面上看,美军行动是为保护红海航运安全,但其深层逻辑直指伊朗。自3月中旬特朗普致信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要求重启核谈判以来,美国持续通过打击胡塞武装向德黑兰施压。胡塞武装的“努赫”弹道导弹射程可达1200公里,若配备伊朗提供的制导系统,足以威胁以色列南部城市。而美军近期重点轰炸的萨达省军事基地,正被怀疑存放着伊朗援助的巡航导弹部件。

这种“敲山震虎”的策略却可能适得其反:4月3日,胡塞武装向以色列埃拉特港发射的导弹虽被拦截,但已清晰传递出“开辟第二战场”的信号。更危险的是,随着美军空袭常态化,胡塞武装或将重新启用2019年袭击沙特石油设施时使用的“自杀式无人机蜂群”战术,这种造价仅2万美元的无人机若密集扑向美军舰艇,即便是宙斯盾系统也难以招架。

“美国陷入了典型的反游击战陷阱。”军事分析师魏东旭指出,B-2轰炸机每出动一次需耗费数百万美元,而胡塞武装转移一枚导弹的成本不到美军的千分之一。

这种经济账背后是战略思维的错位:美军试图用“技术代差”碾压对手,却忽略了也门错综复杂的部族关系——胡塞武装控制区的民众多数属于栽德派,他们视外部军事干预为宗教压迫,反而更紧密地团结在武装组织周围。正如也门学者法赫米在《中东报》撰文所言:“爆炸声每响一次,就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胡塞的征兵站。”


当萨达省最后一缕硝烟散去,真正的赢家或许尚未现身。但可以肯定的是,军事手段无法浇灭仇恨的火种——4月6日空袭后,胡塞武装立即向红海发射反舰导弹,美军“卡尼”号驱逐舰被迫启动密集阵近防系统拦截。这种“袭击-报复-升级”的恶性循环,恰似也门沙漠中盘旋的沙暴,吞噬着和平的最后一丝希望。

中国始终主张通过对话解决争端,正如外交部发言人近日重申:“任何国家的安全都不能以损害他国主权为代价。”当B-2轰炸机投下的阴影笼罩中东时,国际社会更需擎起多边主义明灯,因为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建立在废墟之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