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洞四辅,道书的分类方法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孕育的宗教,自然承袭了古代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对鬼神的崇拜,以及由此衍生的巫术文化。

道书的“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法遵循了道教传统的道学哲理,深刻反映了道教的“道”之本质,体现了我们祖先的集体智慧。

道书内容繁复且数量庞大,必须对其进行系统的分类,以便使道书体系化,展现其整体水平,并便于道门弟子收藏与查阅。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与探索,终于在南北朝时期,陆修静与孟智周完成了系统的分类方法,即“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目法。



“三洞”系统道书

道教的三位天尊在三清境各自阐述了十二部经典,完成后,这些经典被珍藏于一处凡人难以寻觅之地,这个地方被称作“洞”。共有三个这样的洞,分别名为“真”、“玄”、“神”。这三个洞分别存放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的著作,三位天尊亦被尊称为洞真教主、洞玄教主和洞神教主。因此,“三洞”指的是洞真、洞玄、洞神这三部至高无上的经典。



“四辅”系列道书

“四辅”指的是除了三洞中各自包含的十二类道书之外,还包括太平、太玄、太清、正一这四个系列的早期道书,它们各自对“三洞”中的道书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具体而言,太玄部涵盖了《太玄经》系列,作为“洞真”系列道书的补充;太平部包括《太平经》系列,辅助“洞玄”系列道书;太清部由《太清经》系列构成,辅助“洞神”系列道书;而正一部则由《正一法文》系列组成,为“三洞”中的所有道书提供支持。



“十二类”系列道书

“十二类”指的是在“三洞”三个主要目录下,每个目录都包含十二个子目录。这三个系列中,每个对应的子目录虽然论述的主题相同,但具体内容却各有千秋,实际上构成了三十六个系列的道书。这十二类道书包括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录类、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众术类、记传类、赞颂类和表奏类。

“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体系,表面上看似依据神学观念和“道”的需求进行划分,实则反映了三大派系的分类方法。它借助神学观念和道的理念,不仅体现了虔诚与信仰,而且因其广泛的接受度在道门中人之间流传至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