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有望加快推广智能建造技术产品,替代“危、繁、脏、重”施工作业。4月13日,记者从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该厅起草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智慧工地建设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公开征求意见建议。

从“试点示范”向“全面应用”转变

近年来,安徽省持续推进智慧工地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工程质量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路径。为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与施工管理深度融合,提升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省住建厅起草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智慧工地建设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提出,安徽省将推动智慧工地建设从“试点示范”向“全面应用”转变。预计到2027年底,全省智慧工地建设全面有序开展,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工地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智慧工地整体建设模式基本形成,工程质量安全数字化管理效能显著提高,数字化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

为此,将依托中国建造(安徽)互联网平台,加快建设省级智慧工地“监管端+企业端”管理平台,综合运用 BIM、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讯、AI、区块链等新技术,集成相关智能终端设备,开展施工模拟分析、施工组织设计等工作,加强施工过程管理,提高施工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为了调动企业和项目积极性,全省将推进研究建设市场化调节机制。探索建立基于智慧工地大数据的保险费率调节机制,引入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程质量保险等市场化手段,激励工程项目改善质量安全管理和提高效率。探索建立合同奖惩机制,鼓励承包商和业主在合同中约定采用智慧工地管理技术,对达成安全和效率指标给予奖励。

2026年底前,全省所有在建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项目(含新建、改扩建)主要数据接入省级智慧工地监管端系统。一体推动智慧工地“建、管、用、维、服”,严肃查处数据造假、故意设置接入门槛、强制性收费等行为,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企业和相关单位推荐、指定产品和供应商,引导市场选择优质服务商。

构建施工安全科技保障体系

征求意见稿提出,安徽省将建立智慧工地建设标准体系,构建施工安全科技保障体系。

其中,包括加快推广涉及施工安全的智能建造技术产品,替代“危、繁、脏、重”的人工作业。推动危大工程作业面“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加快形成施工安全领域新质生产力,淘汰危及安全生产的施工工艺、设备和材料。探索建立基于智慧工地大数据的保险费率调节机制,引入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程质量保险等市场化手段作为工程质量安全管控的抓手,激励工程项目改善质量安全管理和提高效率。

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引导、培育、扶持“智慧工地”工程项目。聚焦具体场景,依托智慧工地应用数据,通过对工地人员行为、安全教育、危大工程、隐患排查、智能预警等关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工地画像,建立差异化督查与管理机制。

合报财经眼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吴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