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移动式伞形跨越架应用现场。 程伟/摄
本报讯 记者苏南报道 4月2日上午,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北端,随着电力操作人员轻触远程操作系统“开伞”按钮,一台钢索交织的红色巨型伞架缓缓伸展。大约20分钟后,伞架完全张开,稳稳护住下方的重要光缆线路。紧接着,作业人员迅速投入输电线路架线工作。此操作,不仅标志着北京电网架线作业中首次采用移动式伞形跨越架,也意味着电力施工安全与效率开启新篇章。
为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高新技术企业在北京落地,国网北京电力当前正对海淀区学院路北端的部分220千伏及110千伏输电线路实施迁改工程。迁改工程东起京藏高速上清桥东南角,西至东升镇八家公园,新建铁塔9基、新架设输电线路2.4千米、拆除铁塔7基,需要跨越京藏高速、城市道路及人流密集的公园等区域,施工难度较大。
“拆除现有铁塔是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一部分。根据计划,整个工程预计将在4月底全面完工。今天,在位于海淀区学院路的施工现场,我们将在两座铁塔之间开展线路架设工作。”国网北京海淀供电公司副经理杨宝杰当天介绍,“为保障下方光缆的正常运作,我们特别采用移动式伞形跨越架这一创新装备,将有效提供施工期间的安全防护,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据了解,移动式伞形跨越架是基于雨伞原理,利用汽车式起重机和跨越架结构中的电动回转支撑,将组件展开成一个坚固的骨架系统,精确遮盖保护被跨越目标物。该设备可实现远程操控、无人员高空和近电作业,适用于跨越220千伏及以下输电线路、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和普通铁路等,应用范围广泛。本次工程应用的移动式伞形跨越架撑开高度达24米,全部展开后长12米、宽8米,精准覆盖在高度约20米的光缆线路上方。
“以往迁改,我们需要提前两到三天人工搭设木质跨越架和封网施工,准备周期长、占地面积大、安全风险较高。”北京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数字化科技中心主任汪利君向《中国能源报》记者介绍,使用移动式伞形跨越架后,可实现远程操控、无人员高空作业,有效降低施工风险,显著提高建设效率。
《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了解到,首都大型城市的电网建设呈现几个显著特征:电力工程普遍位于人口密集的居民区和繁华的工商业区周边,与城市的市政建设设施紧密交织;户内变电站工程数量众多,电缆敷设工程颇为常见;工程建设环境的复杂性和施工操作的难度,使得整个电网建设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针对上述难点,国网北京电力全面提升电网建设水平过程中,与高校、企业、研究院所等建立“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机制,引进行业内外先进施工装备,通过机械化、智能化手段,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电网建设施工装备体系。
“在电网工程建设中,我们创新引用一系列先进技术装备,包括北斗卫星定位测控、移动式伞形跨越架、BIM三维技术、智能喷涂机器人以及电缆智能敷设装置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电网建设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同时施工效率和安全管控能力也得到显著增强。”国网北京电力建设部项目管理处处长刘畅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