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玺 通讯员 程志会

“远程控制台工作压力要在8.5~10.5兆帕之间,旋塞阀处于开启状态……”3月31日,在位于海南海口的项目现场,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公司井下技术服务分公司首席技师赵增权正在为S12635队班组成员培训实操技能。


图为赵增权(右一)和王方祥(左二)等创新团队成员在对“解决油管内壁除锈效率低的难题”攻关项目进行讨论。受访者供图

今年49岁的赵增权是该公司S06601队班长,跟油井打了30年交道,擅长诊治井下各种“疑难杂症”,是公司出了名的技能大师。

2022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将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等级由原来的五级扩展为八级,即在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原有序列中,下设学徒工,上设特级技师、首席技师。同年11月,赵增权被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评聘为首席技师,攀上技能金字塔塔尖后,每月津贴增加4000元,待遇比肩公司高管,这让他的干劲儿更足了。

不仅如此,公司还为赵增权领衔的技能专家工作室赋能——配备更强力量、给予经费支持。在这里,身穿“白大褂”的技术人员与身穿“红工装”的操作人员联合创新攻关,新的故事和改变正在发生。

首席技师收了个博士徒弟

今年38岁的博士王方祥是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工具研发室主任,曾获得过6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他还有另一个身份——赵增权的徒弟。

师徒二人的缘分开始于2017年。当时,刚入职的王方祥来到赵增权所在的试油工程作业部实习,目睹赵师傅在现场施展绝活解决棘手问题,王博士甚是钦佩。

“一口油井四五千米深,在井下会遇到各种问题,赵师傅都了如指掌。”随着“新八级工”制度落地实施,公司鼓励研发人员找“技能导师”,王方祥第一时间就拿着带徒协议书找到赵增权拜师。

“咱工人哪敢带博士徒弟啊。”赵增权说,王方祥之前已经来拜师过几次,但他都谢绝了,这次公司的政策支持让他有了底气。就这样,赵增权成为公司首个“博导”。

拜师后,王方祥与赵增权强强联手,发挥各自优势,携手开展攻关创新。

体积压裂技术是目前开发非常规油气藏增储上产的主要手段,具有大液量、大排量、大砂量等特点。为了解决传统压裂施工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等弊端,2024年,师徒二人携手投入“基于数字孪生的智慧压裂监控平台研发”项目。

该项目通过对采集的压裂数据进行解码,一比一构建虚拟井场,对压裂现场各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自动化控制,实现压裂井场智能运维。

“我负责基础理论和编程,师傅负责设备选型等工作。”王方祥介绍说,“减阻剂注入泵是泵注流程的主要设备,对排量和加入减阻剂的比例要求很高,师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给出了具体数据,比如泵的排量要求50升/分钟,减阻剂比例要控制在1/1000到5/1000之间,这些精准的数据对于推进整个项目至关重要。”

经过师徒二人一年多的通力合作,该项目将于今年上半年进入试运行阶段,年底前完成验收。2022年至今,这对师徒已开展3项创新攻关,推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创新方法“领路”攻关

赵增权从小听着父辈“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旋律长大,工作后,他从一名石油井下作业工干起,在艰苦的野外施工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海外,赵增权通过优化高速磨铣工艺技术,大大降低了桥塞磨铣时间,获得甲方公司称赞;在国内,他带队研发的井口反扭矩装置,使平均单井钻塞周期缩短60%,刷新了大港油田3项生产纪录。

这些亮眼的成绩,让赵增权更加清晰地意识到,生产中的问题就是创新攻关的课题。

2022年,赵增权技能专家工作室从生产一线广泛收集生产难点、堵点,发现试油现场油管锈皮脱落引发的工程问题占比高达六成。

多次到井队现场查看后,赵增权找到了问题症结,于是带领徒弟开始攻关。

“这是无解的难题。”两周后,当第五个地面除锈方案被推翻后,徒弟们一筹莫展。

赵增权则开始给大家解压:“来,咱们放松一下,讲讲萃智创新方法中的‘因果链’。”说是放松,其实是他用“项目攻关+创新方法”的带徒法在工作室里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

“井内的问题就在井内解决。”赵增权带领徒弟重新确定攻关方向,实现了油管由地面单根依次除锈到井内管柱连续除锈的飞跃。

“师傅是我们的榜样,更是我们攻关路上的领路人。”赵增权的徒弟孙鑫说。

随着攻关的深入,工具下入井筒除锈后无法自动浮出的难点随之而来,孙鑫通过重量补偿原理提出用浮筒上浮工具的设想。最终,团队编制程序研制碳纤维浮筒,创新设计智能封隔,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目前,这一油管内壁除锈“神器”已在国内各个区域市场推广,施工成功率达100%。2024年,孙鑫也成功晋级为特级技师。

“白大褂”“红工装”联手破解行业痛点

井控风险是石油行业的八大风险之首,井筒内液柱的垂直高度是造成井控风险甚至导致井喷事故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解决当前井口压井液外溢、液量计量不准等难题,2024年4月,赵增权和徒弟们投入“井下作业智能坐岗系统研发与应用”项目,“白大褂”和“红工装”再次联手破解行业痛点。

数次推翻方案、成千上万次测试、不断简化操作程序……经过近一年的攻关,目前,该项目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项目研发成功后,可降低作业劳动强度,改变传统的专人坐岗计量,实现无人计量智能检测井筒内液面高度,大幅降低作业过程中的井喷风险,填补石油行业井筒内液面监测空白。”赵增权说。

解决260多项生产难题,研发成果获6项国家级奖励、7项国家发明专利,“泵送式可回收管柱内壁除锈装置”等29项创新成果在现场推广应用,累计创效2000余万元……赵增权带领徒弟们一次次突破创新“天花板”。

“李龙工作室获评天津市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林春来研发压裂成果16项、张乾申报专利近20个……”对于徒弟们取得的成绩,赵增权如数家珍。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赵增权技能专家工作室已先后孵化出4个子工作室。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