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前总统拜登及其执政团队在移民议题上长达四年的混乱局面后,人们本以为特朗普总统会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无论其最终目标何在——无论实现难度多大——这位总统确实正在严重背离竞选纲领。虽然今日降低"解放日"关税的举措方向正确,但要知道,此举是在遭遇近代最剧烈市场抛售及普遍衰退预测后才作出的,这本身就值得警惕。尽管经济历来是特朗普乃至共和党的强项,但如今他在经济议题上的支持率已跌至负值。
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对此心知肚明。他多次公开表示自己"赢在边境,赢在物价",此判断可谓一针见血。尽管某些民主党人试图借通胀话题转移对其极不受欢迎的社会政策的批判,但大选绝非仅由通胀议题决定。
特朗普在首个任期内凭借对移民辩论的务实态度(尤其在执政初期)提升了支持率。"留在墨西哥"等政策规定寻求庇护者须完成法庭程序后方可入境,产生了颠覆性影响——如今跨境人数同比骤降94%毫不意外,反倒令人困惑民主党为何始终拒绝采取更温和路线。
但在贸易问题上,特朗普似乎沿袭了拜登执政时期民主党那套鸵鸟政策。他显然深信自己仅凭文化议题获胜,至少在很大程度上背弃了经济承诺。这恐将导致现政府与前任一样,逐渐脱离美国民众的真实诉求。
过去一年美国经济持续疲软,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汽车收回量飙升至2009年以来峰值。更具体来看,1月份次级汽车贷款逾期60天以上的借款人比例达6.6%,创三十年新高。危机不仅限于汽车领域:自所谓"解放日"关税宣言发布,美国民众排队抢购新款iPhone的同时,73%受访者预期日用品将涨价。这种矛盾可能引发更广泛的经济风险。随着失业率抬头,劳动力市场也开始走弱,长期担忧的滞胀现象出现几率增大。
特朗普热衷于强调自己接手了拜登的烂摊子。平心而论,上届政府从经济到外交确实失误连连。但这不能成为其反复无常损害经济的借口。
虽然今日的关税回调暂时避免了危机爆发,但90天的缓刑期后,三个月后我们很可能再陷困境。何况此番调整是在多数国家尚未实施报复性关税前作出的——当各国摸清底牌后,下次未必能如此幸运。白宫应当牢记去年胜选的核心要素:抑制通胀与边境安全。
作者凯尔·莫兰系青年之声政治评论员,专注国际事务与国家安全领域,毕业于罗德岛大学,作品曾发表于美国企业研究所"关键威胁"项目及Real Clear Politics平台。
本文原链接:
https://www.realclearpolitics.com/articles/2025/04/10/trump_on_trade_could_be_biden_on_the_borde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