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统筹推进市域内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探索设立一批以科学教育为特色的普通高中,办好综合高中”。从相关的数据统计来看,我国初中毕业生数和高中阶段的招生数之间仍存在一定的缺口,需要通过扩大高中阶段的学位供给满足人们对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同时人口结构转型、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要求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以此打破高中教育阶段的单一化、同质化困境。但扩大并非无序增加,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需关注不同地区的人口变化、教育需求,结合区域人口流动趋势、教育资源现状及产业需求,采取差异化策略。
从供给类型来看,扩大高中阶段的教育学位供给,既需要扩大普通高中教育学位供给,这是基础性重点任务,也需要同步扩大职业高中、科技高中、艺术高中等一些特色高中和综合高中。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专业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激增。相应地,学校教育体系也需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布局,通过构建多类型的教育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选择,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所以扩大高中阶段的教育学位供给重点在于普通高中,同时职业高中、综合高中等也需要协同扩大。但从扩大供给的结构分布来看,对于不同地区关注重点要有所不同。
首先,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域地区高中资源相对薄弱,部分地区还存在一些初中生较难升入高中的问题。对于这些地区,首要解决的是增加学位的问题,要加大中央与地方财政投入,确保生均经费达标,以此加强该地区的县域高中建设。同时,在满足县域学位需求的基础上要同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通过教育部直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省域帮扶计划、一所省会城市重点高中对口支援几所县域高中等措施,推动优质校托管薄弱校,提升县域高中的教学质量。
其次,对于像北上广深等人口流入较多的城市和山东、河南、四川等人口大省,则需关注人口与学位是否匹配的问题,重点在于合理分配高中教育的学位资源,有序扩大不同类型的高中学校。对此,可建立与人口变化联动的学位动态监测平台,依据出生率、城镇化率等数据预测需求,重点应对人口流入导致的增量需求。另外,还可通过新建学校、改建职校闲置校区增加学位,满足人口增长或流动所带来的需求增量。例如,针对2032年前后(2016—2017年出生)高峰期的学生潮,应提前规划学位扩容,避免“挤兑式入学”。北上广深城市因外来人口量大,面临高中优质学位竞争激烈、“大班额”等问题,可通过新建学校或优化学校布局结构来缓解目前的压力,解决其结构性不均衡的问题。
最后,在产业密集的地区,可增设高质量职校,专业设置对接本地用工需求,进一步优化调整职普比,畅通职普融通机制,通过普职融通改革,满足当前我国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另外,在教育资源丰富地区,还可以发展艺术高中、科技高中等特色高中,推行综合高中试点,允许学生高二后自主选择准备高考或转入职教及其他特色发展路径,使“分流焦虑”转化为“分类成才”,同时可为其他地区探索高中阶段多样化发展模式提供经验。由此,学位扩容与教育质量提升、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教育强国建设和教育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根基。
(作者王志燕系中国教科院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博士后;吴霓系中国教科院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所长。本文为中国教科院2022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所级部门项目“‘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政策发展成就与展望研究”[GYI2022004]的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14日 第05版
作者:王志燕 吴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