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朱姆沃尔特级首舰“朱姆沃尔特”号又一次现身南加州海岸,例行训练。
外形依旧科幻,线条冷峻锋利。
但靠近一看,舰体锈迹斑斑,雷达吸波涂层褪色脱落,哪还有“未来战舰”的神采?
这艘曾被寄予厚望的“隐身猛兽”,这些年一直在圣迭戈港口徘徊进出,迟迟未能真正加入战场。
面对腐蚀的外壳与日渐打折的神话,美军的解释倒也统一:海上环境恶劣,性能受损,舰员正在“努力应对”。
但铁锈不会撒谎,时间也不留情。
懂了美军舰为啥锈迹斑斑,就懂了为啥压垮霸权的恰恰是霸权本身
生锈的美国军舰
2021年,美国海军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首舰“朱姆沃尔特”号出现在南加州海岸,进行例行测试与训练。
这艘驱逐舰自2016年服役以来,几乎未曾真正走上战场,始终在圣迭戈港附近徘徊。
按原本设想,它应当成为新一代海上作战平台的标志,如今却成了沉重的技术象征。
远观,它依旧保持着锐角几何的隐身外形,颇具未来感;但近看,问题显而易见:雷达吸波涂层大面积褪色,舰体锈迹纵横,原本整洁的表面如今布满岁月的痕迹。
一位摄影爱好者将其现状公开上传,迅速引爆社交媒体讨论。
舆论反应两极。
有网友讽刺称,美军应先把预算用在油漆工上,别让军舰看起来像退役船只;也有人拿它打趣,说这不过是舰员的“艺术改造”;更不乏过火的嘲笑,说它像是被巨人用来“擦屁股”的破布。但在笑声背后,是对一个超级军事体系表象与实质落差的讽刺。
美军方面回应称,这是在高强度海上任务后的自然老化,维护正在进行。
但争议并未就此平息。一部分人认为,只要性能没问题,外观不重要;而另一些声音则认为,这是“象征性崩坏”,暴露出美军内部结构性隐患。
原因之一可能在于这艘舰艇的设计理念。朱姆沃尔特级虽然吨位庞大,但其舰员编制却只有175人,不足阿利伯克级的一半。
这一“最少人力”的方案,虽得益于自动化系统,却也埋下了隐患:腐蚀控制依赖人力,而隐身涂层的维护更是艰巨——需要手动检测、定点修复,而且作业位置极其难以接近。
高科技并不意味着低代价。它反而要求更精细的运营、更周密的维护和更稳定的体系支撑。
朱姆沃尔特号的现状,既是一艘军舰的退色,也是一场制度与幻想之间的对撞。
真正压垮霸权的,或许从不是对手,而是它自身无法修复的裂缝。
衰落的美国造船业
理解了美国军舰为何遍布锈迹,才能真正明白:压垮霸权的,往往不是外敌,而是它自身的惰性与傲慢。
军舰被称作“浮动的国土”,既是火力平台,更是国家形象的延伸。一艘满身锈痕的战舰高调现身,既暴露战备漏洞,也打击士气。
舰身破败,不只是钢铁老化,更是体系失灵的实物证据。
眼下,美军的多艘主力舰艇正呈现出维护失控的迹象。而这,绝非偶发事件,而是结构性崩坏的前兆。
美国海军对船厂的管理混乱,船只何时进厂、何时出厂缺乏统一安排。
许多原本用于优化维修流程、精简人手和提升效率的政策,至今只落实了一半,而且没有形成具体的行动闭环。
这种“只说不做”的官僚作风,正将本就紧张的维修体系推向崩溃边缘。
问题根源可追溯至冷战结束后的战略误判。
1991年以后,美军大幅削减船厂数量,从8座裁至4座,工人数量同步下滑。然而舰艇数量并未相应减少,技术复杂度却在不断攀升。
这意味着,在人力不足、设施落后的背景下,美军仍需应付更高频次、更高标准的维护任务。
现实是残酷的:
预算持续紧缩,导致多项必要升级无法实施。技术落后却无力更替,久拖不修成了常态。
如今美国现存船厂基础薄弱,大多建于20世纪上半叶,干船坞陈旧,设备过时,已无法承担如弗吉尼亚级核潜艇这样的高技术平台的维修需求。
最后,供应链频频中断。
甚至出现了从未服役的新航母“肯尼迪”号上拆卸零件,去修“福特”号航母的极端做法——这一“拆东补西”的举动,暴露的是资源调配体系的深层紊乱。
美国海军舰队如今普遍处于高负荷、低维护的极限运行状态。
从表面锈蚀到深层故障,从管理缺位到战略空转,这不是偶然,而是一连串决策失衡的累积结果。
下一任海军部长候选人约翰·费兰在国会听证会上公开表示,特朗普曾多次深夜发来短信,内容全都围绕“生锈的军舰”和“停靠太久的战舰”。
最晚一次,是凌晨一点。
当议员出示一张军舰锈蚀严重的照片时,费兰略显无奈地调侃:“可别让总统看到,不然我今晚又睡不成觉。”照片主角是驱逐舰“杜威”号。
2023年2月,它驶入新加坡港时,舰体左舷布满锈斑,外观粗糙得令人难以直视。
“杜威”号并非个例。
美军多艘舰艇因锈蚀问题被曝光。
军方曾回应称,舰艇常年高强度运行、频繁出海,导致表面金属长期暴露在海水、盐雾和紫外线下,加速腐蚀。
2021年,美国海军发言人就承认,水兵需要在训练、任务和维护三者之间不断权衡,人手有限,锈蚀处理工作极具挑战性。
防锈,本该是系统工程。但现实却是多重矛盾叠加:
其一,疫情期间,为保护舰员,美军减少了靠港频次,原本的例行维护被大量削减。
其二,舰上许多岗位在出航时无法展开维修,规章制度限制了操作范围。
其三,为迎合环保标准,部分军舰换用了“低毒性涂料”,但后者在实战环境下表现远不如老式材料,导致维护周期缩短、频次增加。
美国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声称,他们已采用新一代环氧涂层来替代传统涂料。这种高固体含量材料在某些封闭舱室内的防腐性能可维持15年以上。
但现实并不乐观,大多数舰艇的维修周期并未明显延长。
舰队运营仍严重依赖老旧船坞和过时设备,许多舰艇维修设施已超出设计寿命。
一些干船坞连当前主力舰——如福特级航母、弗吉尼亚级潜艇——都难以容纳。
更糟糕的是,基础设施还暴露在洪水、地震等自然风险下。
若现状不改,到2040年,美国约三分之一的航母与核潜艇将无法获得及时维护。
生锈的舰体只是表象。舰队规模缩水、执勤时间延长、人才流失严重,才是系统性衰退的核心。
甚至连造船效率也明显下滑。
国会虽已提出《造船与港口基础设施促进繁荣与安全法案》,但立法仍在推进中,短期内难以解渴。
被霸权反噬
眼看问题失控,美国终于意识到,事情不能再拖下去了。
可惜,行动方式依旧没跳出老套路:对外转嫁、对内博弈,还是那套根深蒂固的霸权逻辑。
3月24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听证会,主题是拟对中国制造或悬挂中国国旗的船只征收额外港口费。
表面看,这是一次常规程序,实则暗藏风暴。
台上,是政客口中的“国家安全”;台下,是企业界对现实的直接回应。
反对声音迅速席卷而来。来自全美300多个联邦、州和地方的贸易协会、公司与个人,几乎倾巢而出,提交意见、申请发言。
从东海岸的港口代理人,到中西部的农产品出口商,几乎所有行业都一致反对这项措施。
反对理由极其清晰:脱离实际、损人害己。
行业内部普遍认为,港口费比传统关税更具破坏性,将直接撕裂已经承压的供应链网络。
美国替换中国制造船舶的成本极高、周期极长,“绝不是开关灯那样轻松”。
美国最大国际海运公司之一的海岸海运,其船队中有24艘船,其中16艘出自中国造船厂。
公司CEO明确表态:一旦港口费落地,等同于宣判航运企业死刑。
此外,美国高层的打算是“通过征税促进本国造船”,结果业内人士对此不屑一顾。
他们指出,美国本土造船能力薄弱,难以短期承接市场需求,反而会因政策突变导致物流成本飙升、商品价格上涨、出口订单锐减、港口运营承压,最终拖累整体经济。
许多企业主直言:这不是什么产业战略,而是赤裸裸的政策误判。
听证会成为一场现实对空想的集体回击。
保护主义者鼓吹“安全”“重建”“竞争力”,但事实是,一旦脱离全球分工的基本格局,他们所谓的“保护”就只会制造更大的代价。
这一事件清晰揭示出一个基本悖论:越是以“国家利益”之名推行极端政策,越容易先打在本国百姓的饭碗上。
民众不傻,企业也不盲。从港口到仓库,从零售商到农业主,真正支撑美国经济运转的,是这些面对现实做选择的人,而不是宣称“让制造业回归”的口号本身。
港口费计划尚未落地,海运行业已乱作一团。
各方警告接踵而至,但美国政府依然在推进这场有可能撼动全球供应链根基的政策冒险。
港口费一旦实施,每个集装箱的额外成本将暴涨600到800美元。这不仅意味着运输价格飙升,也将直接干扰全球航运调度。
更严重的后果也已初现。
各国船东开始重新评估停靠美国的风险,部分航运公司已宣布暂停对美报价。加拿大和墨西哥等邻国的港口因此面临额外压力,全球船舶时刻表被迫重排。
地中海航运公司CEO指出,该项收费可能导致全球航运业年损失高达200亿美元。
来自加勒比的官员也提醒,此举或将严重冲击本地区石油和天然气供应链。
这已不是一场局部摩擦,而是波及全球的连锁反应。
美方本想以“港口费”打压对手,结果却连本国出口商都无法找到愿意承运的船只。
贸易的自由度与信任机制一旦被人为破坏,多边体系也随之动摇。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引用“301调查”炮制的报告,继续强调所谓中国政府“非市场化补贴”对全球船舶产业构成威胁。
现实却远比他们描述的复杂得多。
一位航运公司CEO在听证会上提交了长达四页的声明,讲述他在2012年订购新船时的真实经历。
日本船厂不愿报价,韩国公司觉得订单太小,美国船厂干脆表示七年之后才能接单,理由是“军舰生产排满了进度表”。
唯有中国船厂,不仅报价合理,还能迅速投入生产,交付周期短、建造技术成熟,令他最终下定决心。
这不是孤例,而是几十年产业演化的缩影。
中国造船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凭借完整的上下游体系、高强度的技术积累和持续优化的供应链效率,一步步走到世界前列。
美国如果真想“重振制造业”,应当正视差距,投入改革,而不是把责任推给外部。
事实早已证明,贸易壁垒无法修复技术代差,税收惩罚也换不来产业韧性。
倘若一味依赖限制、惩罚、打压而非深耕本土竞争力,美国的造船业终将继续沉陷于封闭与焦虑中,腐蚀的,不只是钢铁,还有整个制度的耐久度。
所以说,真正压垮霸权的,从来不是挑战者,而是它自身。
参考资料:环球时报
保护主义只能加剧美国造船业“生锈”
美军最先进战舰被拍到锈迹斑斑,美海军解释:环境恶劣水面腐蚀闹的……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