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尘“会师”华南,广西全境覆盖
4月13日白天,来自不同方向的两股沙尘在华南实现会师 。西线的沙尘团自四川、贵州方向翻越山地,强势进入广西境内。这股沙尘在穿越高山峡谷后,迅速扩散至广西中西部,不仅覆盖范围广,而且浓度高。而就在这之前,从湖南方向南下的那一股沙尘已经率先于4月12日晚间抵达广西东部,并迅速沿着气流通道南下入海。由于它的路径较偏东,因此在当时对南宁、柳州以西的区域影响较小。
但到了13日白天,随着西路沙尘进入,广西整体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新一波沙尘迅速填补了此前影响盲区,实现了从东到西的全面覆盖,广西几乎无一幸免。尤其是桂林,监测数据显示,当地PM10浓度在过去17个小时中始终维持在400微克/立方米以上,这一数字意味着空气中颗粒物浓度非常高,长时间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中将对呼吸系统构成较大压力。
北海地区的空气质量则经历了“回光返照”式的变化——原本在清晨略有好转,但转瞬之间沙尘卷土重来,污染等级再次飙升。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广东北部的韶关、清远等地,空气中的PM10浓度也明显回升,表明沙尘正在进一步南侵。当前的空气污染形势已不再是局部性现象,而是一个区域性大范围爆发。因此,我们特别提醒广东中西部、广西大部以及海南的朋友,在4月13日夜间,空气质量还将进一步恶化。为了个人健康,出门时佩戴口罩、防止吸入颗粒物,尽量减少户外长时间活动尤为重要。
二、冷涡徘徊不走,风力再迎一轮“升级”
除了沙尘问题,主导本轮大范围异常天气的“罪魁祸首”——切断冷涡仍然没有离场。4月14日,冷涡将继续在原地徘徊,并在高空层形成旋转槽结构,这意味着大气环流中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高空急流依然活跃,能量不断被积蓄并传递至地面,从而带来新一轮的动量下传过程。
这场高空到地面的联动效应将在4月14日白天体现得尤为明显。在阳光照射的推动下,大气受热增强,为动量下传提供了更好的环境条件。受此影响,中东部大部地区的风力将再次显著增强,西北风成为主角,多地将经历6至8级阵风。个别地形特殊的区域,如山口、沿江湖泊附近,阵风甚至可能突破10级,达到甚至超过热带风暴的风力标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大风天气不仅会加剧沙尘扩散,还可能带来城市设施损坏、树木倒伏、电力中断等连锁反应。中央气象台在4月13日18时已发布大风黄色预警。大家14日白天应尽量避免在大风高发时段外出,特别是不要在高楼林立或树木密集的地方长时间停留。同时,阳台上的花盆、晾晒衣物等物品要提前固定或收回,避免被风吹落造成安全隐患。预计到4月15日,为冷涡不断输送能量的频散波列将逐步衰弱,冷涡系统才会慢慢散场,这轮大风天气过程才会逐渐画上句号。
三、雨水接棒,南方将迎降水高峰
随着大风的逐渐退潮,大气环流也在悄然转变。随之而来,中东部地区的气温也将逐步回升,春季的温暖氛围将重新回归。4月中旬后期到下旬,南支槽逐渐变得活跃起来,预示着新一轮南方雨水将全面展开。更令人关注的是,南亚季风已初现端倪,季风系统一旦建立,南方地区的水汽输送将显著加强,为江南和华南注入充足的降水能量。
根据最新预报,4月16日至17日,贵州东部、江南中南部等地区将出现中到大雨过程,降水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有利于缓解部分地区前期干旱,但也可能引发山洪、滑坡等次生灾害,需要警惕。紧接着,4月18日至19日,江南、华南北部与东部以及贵州东部等地还将再迎新一轮中到大雨,局部地区降雨量将达到暴雨等级。此次强降水过程可能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的特点。
到了4月21日前后,南方的降水依旧“在线”。从目前趋势来看,江南、华南以及贵州东部还会迎来新一波中到大雨,局地仍有暴雨可能。类似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极端天气事件可能接连出现,对交通出行、农业生产和户外施工带来干扰。
建议南方各地尤其是山地丘陵较多的地区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城市排水系统要确保畅通,避免城市内涝;农业方面可采取覆盖防护、排涝备耕等方式减少损失。同时,公众要持续关注官方气象部门发布的实时预报与预警信息,合理安排出行和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