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是关乎面孔的艺术。作为视觉艺术的电影在历史长河中构建了一条由各色面孔连缀而成的肖像长廊。在这座由面孔组建的“博物馆”里,法国国宝级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的脸庞从法国新浪潮末尾贯穿至新世纪,并信步游走于欧亚大陆之间,以极具可塑性的表演激发出万千角色的生命本色。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大师班邀请到 法国演员 伊莎贝尔·于佩尔 作为主讲嘉宾,她将与对谈嘉宾 中国青年导演、编剧毕赣 , 主持人徐枫教授 展开深度对话,以 “冰纹下的暗涌:于佩尔的艺术风格探索” 为主题,从于佩尔极具魅力的人物角色出发,漫谈表演,乃至整个电影艺术的过去、当下与未来。
伊莎贝尔·于佩尔出席第8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活动
这位如今享誉世界的影后在初入影坛时便惊艳四方,那时的她便已经展现出对角色复杂性的精准把握,塑造出极具辨识度的个人风格。1978年,在克洛德·夏布洛尔的《维奥莱特·诺齐埃尔》中,她饰演的少女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用无邪掩盖着叛逆。对饱受争议的角色的深刻诠释让她一举夺得 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项 ;
《维奥莱特·诺齐埃尔》剧照
此后她又在与夏布洛尔的多次合作中陆续塑造出《女人韵事》《冷酷祭典》中的经典角色,映射出特定时代、社会中的真实女性群像, 并两度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项 ;与另一位新浪潮大师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合作的《各自逃生》里,她同样出演了处于道德困境中的角色,在跳切、拼贴、间离的镜头语言中展露着失落与孤独。
《女人韵事》剧照
进入新世纪之后,她的表演愈发锋利、深邃,从对社会议题的映照逐渐潜入更复杂的人性、心理内部。奥地利大师导演迈克尔·哈内克的《钢琴教师》里,她饰演了压抑自我欲望的钢琴教师,并因为对角色心理触目惊心的真实呈现, 再度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项。此后她又陆续出演了哈内克导演的《爱》与《快乐结局》,其中《爱》获得了第6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2016年,保罗·范霍文的《她》中,她以近乎冷静的挑衅诠释了一个拒绝成为受害者的女人,并让她在好莱坞大放光彩,获得 第74 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和提名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
《她》剧照
这些角色像是一面面被打碎的镜子,每一片都折射出不同的人性切面——而她始终站在碎片的中央,既不怜悯,也不审判,只是呈现。自2015年陆续出演法国电影《心房客》与《将来的事》后,她冷冽克制的表演风格中开始注入了岁月的温情与从容,转向了更为随性自如的生活流的表演。除了长期在欧美国家出演电影之外,于佩尔近年也在尝试跨国、跨文化的合作,使得有着不同底色的文化在银幕中相遇,展开一段段妙不可言的奇妙旅程。她在亚洲电影《在异国》《克莱尔的相机》《旅行者的需求》中的出演,堪称当代电影作者中最迷人的跨文化相遇。
《旅行者的需求》剧照
于佩尔致力于打破表演的边界。她不仅在银幕上留影,也投身于戏剧演出。舞台上的于佩尔以瞬时的肢体动作诠释角色的灵魂:九十年代末,在话剧《玛丽·斯图亚特》中,她以近乎雕塑般的姿态演绎苏格兰女王的人生;近年,于佩尔几次来到中国出演话剧,无论是《玻璃动物园》还是《樱桃园》,她在非母语戏剧中亦能够游刃有余地拿捏着人物心绪。无论是何种表演形式,她总是全情投入角色之中,将身体作为容器,满溢出人物的生命本色。
伊莎贝尔·于佩尔于国家大剧院出演《玻璃动物园》
于佩尔从不为自己表演的场域设限,在近期采访中,她亦多次提及期待和优秀中国导演合作,这其中便包括了本场活动的对谈嘉宾毕赣。
对谈嘉宾毕赣
这位备受影坛瞩目的青年导演,2015年执导的首部电影长片《路边野餐》便获得第6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当代电影人单元最佳新导演银豹奖。他擅长交织现实与梦境,模糊二者之间的界限,以诗意的影像风格来探索时间与记忆的具象呈现。于佩尔与毕赣虽然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都展现了探索电影艺术的先锋实验精神。他们的对话不仅是东西方电影美学的碰撞,更将成为两种创作理念的交汇互动。此外,本场电影大师班还邀请到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徐枫老师担任主持人,徐枫老师长期研究法国电影,同时也是一位制片人与策展人。这场跨越文化界限的对话不仅会展现表演与导演艺术的相互滋养,更能揭示电影超越语言,表达情感的文化共通性。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大师班将带您走进她的光影世界,倾听伊莎贝尔·于佩尔如何抵达艺术之本质,在银幕上留下永恒的心灵印记。
《心房客》剧照
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伊莎贝尔·于佩尔电影大师班将于4月23日10:30-12:00在北京市朝阳区郎园Station准点剧场举办。电影大师班活动将在官方独家售票平台猫眼进行售票,开票时间为4月14日15:00,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