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13年3月28日,华声在线报道,湖南浏阳市镇头镇一户村民家中摆了好几张桌子,正在晾晒一种细细长长的东西。
仔细一看,很多人一下就能叫出它的名字,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是不少人眼中的“滋补圣物”,尽管价格十分高昂,仍然有不少人愿意购买。
然而它之所以价高,除了它的药用价值之外,还是因为它在野外十分难寻,人工培育也极为困难。
粗略估计这户村民家中正在晾晒的冬虫夏草的数量至少也得有成千上百了,想要采集到这样大量的冬虫夏草并非一件简单的事。
那么这些“冬虫夏草”都是从何而来呢?
«—【·1小时挖107根·】—»
在镇头镇的柏树村里,很多村民都在热火朝天的上山“寻宝”,他们寻的正是“冬虫夏草”。
3月份正好是它们冒头的时候,村里不管男女老上都会上山挖,人数最多的时候有上百人,而即便是有这么多人一起上山挖,每个人也都会有收获,不会空手而归
村子里还有一个专门的收购商,姓许,村民们会将上山挖来的“冬虫夏草”卖给他。
蒋红英也是上山挖“冬虫夏草”的大军之一,在3月27日的下午,她和其他人一起上山,仅仅用了1个小时的时间,就挖到了107根。
拿给中间商许某点算之后,按照每根3元的价格全部收下,蒋红英仅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就赚到了321元,与她同行的另一人也拿到了315元。
也正是因为挖“冬虫夏草”的高利润,才引得很多村民纷纷上山挖掘。
村民们其实对自己挖的这个东西也不甚了解,人们只知道这东西在冬天的时候是虫子,夏天就长成草了,可不就是“冬虫夏草”。
而且还有人专门收购,在农闲的时候,采挖“冬虫夏草”也是一项非常可观的收入。
作为收购商的许某,收购“冬虫夏草”已经有7年的时间了,但是他表示自己也只是一个中间商,一般都是帮外地的商人收购的,至于这些“冬虫夏草”究竟是干什么用的他也不怎么清楚。
在最高峰期的时候,外地商人曾一次性向许某下过收购2万根的订单,大概10斤左右。
冬虫夏草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十分珍稀难寻的药材,而在镇头镇的柏树村,村民一个小时就能挖到上百根,似乎十分不可思议。
难道这里的环境十分适宜冬虫夏草生长,还是这些根本就不是冬虫夏草呢?
之后浏阳市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对村民们采挖的虫草进行了鉴定,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这些根本就不是冬虫夏草,而是另一种名叫亚香棒虫草的真菌。
那么亚香棒虫草是一种什么样的真菌呢,它和冬虫夏草有何区别呢?
«—【·亚香棒虫草·】—»
亚香棒虫草是虫草属真菌中的一种,常见于我国南方山区,它寄生在鳞翅目昆虫幼虫体内,与冬虫夏草形似,但并非同一种生物复合体。
冬虫夏草是一种由真菌与昆虫结合而成的特殊生物复合体,两者虽然都属于虫草属,却并不是同一种生物。
冬虫夏草的外形极为独特,下部为一只死亡的蝙蝠蛾幼虫,主要为虫草蝙蝠蛾,形如蚕蛹或蝼蛄,上部则是虫草菌形成的子座,呈细长棒状,表面略显干缩,颜色从棕黄到黑褐不等,顶部略膨大。
整个“草”部分长约4到10厘米,常与“虫”相连,形成“虫在草中、草从虫出”的独特外观。
而亚香棒虫草寄生的昆虫种类不同,“虫体”部分外形比冬虫夏草更小,多呈褐色或黑褐色,“草”部分即子座通常较长,色泽偏深褐或灰褐色,表面粗糙或具明显小突起。
其整体形态虽酷似虫草,但质地发脆,缺乏虫草独特的香味和柔韧度,真虫草带有一股特有的清香草味,而亚香棒虫草常常无香或略带土腥气。
人们在选购或者采摘虫草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甄别,仔细观察是能够从外表上区分出两种虫草的不一样的。
亚香棒虫草多见于低海拔南方林地、潮湿山地,如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它不像冬虫夏草那样生长在高原地带,而是更容易在阴湿环境中滋生,野外资源相对丰富,采集难度远小于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海拔3000到5000米的高寒草甸或灌丛地带,如青海、四川西部、西藏、甘肃南部和云南高海拔地区,其中,青海玉树、西藏那曲和四川甘孜是最著名的产地。
冬虫夏草的产地有限,采集难度大,主要以野生为主,人工培育难度高,采集期还很短,每年只有短短几周的采挖期,并且生长周期长、资源稀缺,因此价格极高,优质野生虫草甚至可达每克数百元乃至上千元。
也正因如此,冬虫夏草也成为了各种“假虫草”“仿虫草”频现的重灾区。
而亚香棒虫草因为外形酷似冬虫夏草,时常被用来加工处理之后冒充冬虫夏草流入市场。
尽管亚香棒虫草也属于虫草属,但研究表明它的营养成分远低于冬虫夏草,甚至某些标本甚至含有毒性成分,误食可能导致腹泻、过敏或肝肾损害。
相关的中医药典并无对其药用价值的记载,且现代研究亦未证实其保健效果,因此它不仅没有滋补作用,还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消费者在选购虫草产品时,务必要擦亮眼睛,切勿贪图便宜,以免误食假冒伪劣产品,得不偿失,最好是选择正规渠道购买。
参考:
华声在线《此虫草非彼虫草村民挖错宝 商人却一次买2万根》,2013-3-28
浙江在线《浙江提醒警惕“亚香棒虫草”变身“冬虫夏草”》,2007-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