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上海(静安)世界咖啡文化节近日开幕。咖啡文化其实早就是海派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咖啡这个舶来品,早在一个世纪前,已在上海埋下了种子。
陕西北路上曾坐落众多知名咖啡馆。开设在陕西北路平安大戏院隔壁的飞达咖啡馆是老上海最高级的咖啡馆之一。除了飞达,在静安寺路西摩路(今南京西路陕西北路)东侧,还有一家新沙华咖啡馆。西摩路附近还有CPC、维多利亚、凯司令、DDS等咖啡室。
文|惜珍
咖啡文化在这里延伸
▲陕西北路南京西路口 施丹妮摄
陕西北路上的历史文化地标与老建筑的融合、东西方多元风情的融合、上海新老文化的融合,充分显示了海派文化在城市街区的兼容并蓄。
在陕西北路上漫步,一路上会邂逅一个个咖啡馆,它们像一簇簇美丽的鲜花不动声色地悄悄绽放在路边。有意思的是,这些咖啡馆几乎每一家都会“变脸”,它们白天是咖啡馆、甜品店,夜幕降临后就立马变身为小酒吧或温馨的异国风情餐厅,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色,绝不雷同。
在陕西北路上坐落着如此众多的咖啡馆和时尚餐厅,人们并不觉得奇怪,因为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因为近年来商业与经济的发展促成了上海众多咖啡馆的诞生。需要提醒的是,咖啡文化其实早就是海派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咖啡这个舶来品,早在一个世纪前,已在上海埋下了种子。
▲静安寺路1472号CPC咖啡馆
早在19世纪,咖啡就已传入中国,最早出现在新派人物聚集的上海。1813年前上海就有了咖啡馆,首创的是跑马厅旁的光明咖啡室。继而,又有DDS、CPC、泰利、太达、沙利文等数家。除了CPC是专售咖啡的,其余都是兼营的,即一面卖西菜,一面售咖啡。晚清、民国的竹枝词中就频频出现了歌颂咖啡的内容。如1887年的《申江百咏》中落款“慈溪陈桥”的一首写道:“几家番馆掩朱扉,煨鸽牛排不厌肥。一客一盆凭大嚼,饱来随意饮高馡。”高馡即咖啡。1909年出版的《海上竹枝词》中也有描写咖啡的诗句:“考非何物共呼名,市上相传豆制成。色类沙糖甜带苦,西人每食代茶烹。”考非,系早期咖啡的另一种译法。老上海的咖啡馆是社交的重要场所,清末民初以来,不论是繁荣年代还是动荡时期,这里的人总爱手捧咖啡,聊聊闲天,从容而讲究地过着日子。尤其是一些海派文人,喜欢在咖啡馆流连,许多新思想新文学,都诞生于此。
▲飞达咖啡馆开幕广告
《新闻本埠附刊》1934年12月11日
当年,开设在陕西北路平安大戏院隔壁的飞达咖啡馆是老上海最高级的咖啡馆之一,这家咖啡馆沿袭了欧洲贵族隐蔽、恪守、不张扬的风格,环境好、安静,里面还有一个演奏爵士乐的外国小乐队。咖啡馆里的顾客多为熟客,每个客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座位,侍者和顾客的关系相当友好,往往不用你开口,就能报出你喜欢的咖啡和点心。张爱玲住在爱丁堡公寓时,常到那里喝咖啡,吃香肠卷、栗子蛋糕,飞达该是有她固定座位的。张爱玲1945年发表在《天地》杂志上的《双声》一文中,说到自己与好友出门不论干什么,最后的终点大抵是找一家咖啡馆。在常德公寓的阳台上,炎樱问张爱玲:假如离开上海,你最想念的是什么?张爱玲回答说:飞达咖啡馆的香肠卷。飞达咖啡馆内部和平安大戏院的走廊仅隔着一层大玻璃,在平安的穿堂里可以望见飞达里喝咖啡的人,坐在飞达里喝咖啡的人也可以望见去平安看电影的观众,彼此相看两不厌。看完电影后到飞达喝杯咖啡,或是喝完咖啡顺便去隔壁看场电影,成为老上海时髦人士一种理想的休闲娱乐。
▲如今的平安大楼除了居民居住外还有知名艺术机构进驻
除了飞达,在静安寺路西摩路(今南京西路陕西北路)东侧,还有一家新沙华咖啡馆,经理黄祖康是南京路先施公司总监督黄焕南的公子。他本人当时是先施公司进货部主任,因为资金雄厚,咖啡馆里面的布置十分富丽堂皇。西摩路附近还有CPC、维多利亚、凯司令、DDS等咖啡室。
▲凯司令咖啡 施丹妮摄
20世纪40年代,虞洽卿路即现在的西藏路上有不少咖啡馆,因而有人名之曰“咖啡街”。1943年的《力报》上有海派文人撰文说:“咖啡馆在今日,真可以说是店多成市。”虞洽卿路不久当改名咖啡馆路,其他各处,也都是如此,将来咖啡馆将取代烟纸店、老虎灶的地位,成为上海最普遍的店家了。到1946年,上海已经开出了近两百家咖啡馆。海派文人与咖啡馆,似乎是同一时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上海滩。对于老上海人而言,街头林立的咖啡馆可不是单纯喝咖啡的地方,它们更像是城市中的“公共空间”。
咖啡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是在1946至1947年间,上海街头开始出现大批的咖啡摊。最多的是在西藏路、静安寺路、戈登路(江宁路)、新闸路、西摩路上,街上摆出一张桌子、几张凳子、一块白布,就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咖啡摊。海派文人笔下的街头咖啡摊风情十足:“夏夜,熏风微微地飘拂着,咖啡摊上坐满了人,小小的木架上披着一块白台布或是蓝格子的布,上面点缀着很多罐头牛奶、咖啡、可可、果子酱,五彩缤纷,有几摊很整洁、很整齐地安放着一排玻璃杯。夜市的生意很热闹,这咖啡充满了异国的情调……”
▲1947年上海地图(局部)
陕西北路南京西路(静安寺路西摩路)餐饮店咖啡店林立
近年来,上海咖啡文化的重新兴起,和城市融入世界的脉动相关。我去欧洲旅行时,感觉最强烈的便是在街头一张张色彩艳丽的太阳伞下,坐满了聊天、看风景的人们,成了街角的一道固定不变的风景,颇有点老上海街头咖啡摊的味道。如今,外国游客来到陕西北路逛街的同时,这里的咖啡馆也让他们找到了家乡的感觉,有了一个可以随时坐下来休憩的场所,从容地感受海派文化的特有魅力。路上众多酒吧和咖啡馆或许可以作为陕西北路海派文化气息浓厚的另一个特征,这些酒吧和咖啡馆多数开在街头的老洋房里,有年代的建筑斑驳光影里,坐着的是年轻时尚的都市男女以及异国他乡远道而来的外国人。舒缓的音乐中,三五好友在老洋房中小酌,品尝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陈酿。历史与现代融合,让你仿佛看到了百年前的上海,又让你体味到当下的时代变迁。入夜,路灯黄色的光晕从陕西北路两边的梧桐树叶间斑斑驳驳地透出来,咖啡馆变身为热闹的酒吧,里面聚满了人,其中不乏金发碧眼的老外,小小的店堂容纳不下这么多来寻欢的人们,他们就拿着装满酒的杯子站到外面来,人行道上站满了快乐的人群。路过这里,总让我想起在南法旅行时看到的街景。
据说,上海是全球咖啡馆数量最多的城市,平均每万人拥有2.85家咖啡馆。
今天的陕西北路,有咖啡馆、红酒廊、茶楼,有意大利、西班牙风味餐厅,还有高级手作体验店,不但是名闻遐迩的历史文化名街,而且是一条集文化、餐饮、休闲、购物为一体的海派风情街。
▲陕西北路 施丹妮 摄
作者介绍
惜珍:本名朱惜珍。上海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永不飘散的风情》《花园洋房的下午茶》《梧桐深处的别恋》《在上海寻找上海》《走进草根艺人》《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上海:精神行走》等城市文化专著。《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电子书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埃默里大学图书馆引进。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 jinganbao2016@126.com
作者:惜珍
图片:施丹妮,“百乐门静安艺文志”资料图
编辑:施丹妮
资料来源:上海大学出版社《爱上陕西北路》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