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台市牟平区地界上,有座以“岿”(kuī)为名的大山。2021年前后,笔者阅读牟平县志而初闻此山之名,曾两次前往山脚下的闫家疃村(属文化街道)探访。当时虽未能登山(没有对外开放),但也领略到此处风景之秀丽,因而对之印象深刻。

前段时间,在浏览网络之际,笔者偶然看到“岿山”已经作为景点正式对外开放的消息,并刷到了游客实地打卡的相关视频,不禁心有所动。于是,在上个周末,趁着风和日丽(本周大风,岿山公告临时关闭),就也前往岿山游览。

与几年前可以长驱直入开到进山大门口外的水库边上不同,这次刚到闫家疃村口,就看到路旁的私家车已经排成长龙,可谓人气爆棚。因此,笔者只好把车停在远处,然后步行数百米方至进山入口。



岿山正式对外开放时间不长,为何能快速走红?在登山欣赏美景之余,笔者也琢磨起这个问题。思来想去,简单总结出几条原因。今日得闲,便将之写出,以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讨论。

笔者个人认为,岿山快速走红的原因大致有五:

第一:岿山本身的确有看点。

关于这一点,其实牟平先民早就有所认识。清同治版《宁海州志》(注:牟平旧称宁海州)和民国版《牟平县志》皆有记载。其中,前者曰:“岿山,在州南三十里,中有祠宇幽邃,文人多读书于此,尝选胜标为八景,日:龙蟠石、虎蹲石、白云居、清风亭、玲珑洞、文笔峰、西天门。”后者称:“岿山,山环水抱,极窈深缭曲之观。”

岿山的绝对海拔虽然不算太高(主峰海拔455米),但其地处文化街道、高陵镇和玉林店镇这三镇街的交汇处,也是方圆数十里内的一个突出制高点。站在山顶向四周眺望,近可观三镇诸村,中可瞰牟平城区,远可望苍茫大海。加之上山之路九曲十八弯,附近不远还有杨子荣纪念馆等人文景观,对游客较有吸引力。



(从岿山上向牟平城区眺望的场景)



(从岿山上远眺高陵水库的场景)



(岿山上蜿蜒曲折的道路)



(岿山南侧有处著名的“鹰嘴石”,不知是否就是图中间那里)

第二:岿山实行免费开放政策。

毋庸讳言。金钱成本是多数游客选择目的地之际的重要考量因素。故此,免费的景点往往都容易汇聚人气,烟台的养马岛、磁山、荣成的布鲁维斯号沉船等等,均是例子。岿山实行免费开放,对于快速走红是个关键推动。

第三:岿山到牟平及烟台市区的距离相对适中。

到岿山的游客,基本上都是自驾前往。而岿山就在牟平城南不远处,距离烟台市中心的车程也在一小时之内。牟平、高新、莱山、芝罘四区的市民驾车前去较为方便。这也是岿山快速走红的有利因素。

第四:春季登山资源稀缺

春天是登山踏青的传统旺季,但由于与防火期重叠,此时可供游客攀登的大山数量不多。昆嵛山、磁山以及市区的山海步道,已经为很多人所熟知。物以稀为贵,此时对外开放的岿山,自然会广泛吸引登山爱好者的目光。

值得一提的是,山林防火,诚然是必要之举,但也不应画地为牢、自我禁锢。从以往的案例来看,引发山火的,基本都是违规祭祀、烧荒等行为,而鲜有游客之过错。当今各地皆在角力文旅,将大好青山封闭闲置,自废武功,岂不可惜?此次岿山能在其他县市“风声鹤唳”的背景下,井然有序坚持开放,难能可贵。快速走红,也是应得之回报。

第五:网络时代的快速传播效应。

前四条原因,算是基础。而网络时代的快速传播效应,则是直接推手。如今打开手机,便可收到个性化的推送消息。尤其是牟平以外的游客,大多数应当都是通过网络才知道岿山的吧。



上述内容,只是笔者一家之言。更多观点,欢迎大家讨论。百闻不如一见。还没去过岿山的朋友,有机会也不妨去实地感受一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