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图图妈
来源丨微信公众号“三个妈妈六个娃”
ID:pkumum
还有两个多月,又有一波孩子要中考了。
今年是北京新中考落地的元年,政策动向牵动着很多家长的心。
其实2023年北京市教委就发布了新中考方案,点明2025年北京中考将迎来重大调整:
取消“小四门”,总分值降低,物理增加了实验,道德与法治实行开卷……
这项被教育界称为“告别小四门”的颠覆性改革,不仅让北京孩子成为首批吃螃蟹的人,更被视为全国中考改革的“风向标”。
最近我和很多教育界大咖聊过以后,对今年的北京新中考政策所释放的信号,又加深了一层理解,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个探讨。
今年的北京新中考
在哪些地方有变化?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北京今年的新中考,在分值、考试节奏、招生上有几个关键性的变化:
1、分值变化,科目精简
这次改革最直观的变化,是总分从670分降到了510分,总分值减少了160分,考试科目从10门精简为6门,计入成绩的考试科目是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体育与健康。
其中语数外总分都是
100分,道德与法治总分80分,物理总分80分,体育分值是50分。(
2025年-2026年,北京中考体育分值为50分;2027年-2028年,北京中考体育分值为60分;2029年及之后,北京中考体育分值为70分。)
而“小四门”历史、地理、化学、生物调整为考查科目,按照成绩分为ABCD四个等级;信息科技、艺术等为考核科目,评判只有两个维度,合格或不合格。
跟去年不一样的是:
道德与法治改成开卷考试,重点考察孩子的分析能力;物理增设了实验操作的环节,占物理总分值的
10分
2、考试节奏压缩,
从“三天苦战”到“两天突围”
去年的北京中考时间是三天,从 6月24号到6月26号,今年调整之后考试时间变成6月24号、25号。
其中6月24号考语文、数学,6月25号考物理、外语、道德与法治。
按照新中考政策来看,“小四门”中的地理、生物考试时间安排在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历史、化学考试时间安排在九年级第二学期期末。
3、普高招生比例增加
“一半孩子考不上高中”的焦虑,曾经是悬在家长头上的剑,但今年的数据给出了新解法:
北京中招总计划
118000人,普高计划招生8.5万人,中职计划招生3.3万人,普通高中的招生计划
比去年增加了
3000人左右。
按照这个比例来说,中考并没有五五分流,普高招生比例甚至达到了70%。
政策里还有一条值得关注的是“优质高中50%名额到校,统筹优质教育资源配置”,这意味着孩子在普通初中,如果能排到年级前10%,就能跟“牛校凤尾”站在同一起跑线,未来可以享受很多优质资源。
政策背后的信号
透露出未来的教育风向标
北京作为全国教育的风向标,官宣改革后,全国很多省市也采取了行动。
比如河南:
2025年开始,生物、地理不再计入总分;2027年起,中招实验操作考试科目由目前的物理、化学、生物三科调整为物理、化学两科。
西安也宣布:
2026年开始,中考科目由10科减为7科,生物、化学、地理不再计入总分;
湖南长沙:
2025年开始,生物、地理不再计入总分;
广州关于中考也提出了《征求意见稿》:
建议在中考
8门科目、总分810分的基础上,对分值进行调整。
语数外提分,物理、体育
保持
分值不变,道法、历史、化学降分。
深圳今年的中考,
也首次将物理、化学实验操作纳入中考
这场从北京辐射全国的政策调整,藏着3个决定未来的教育逻辑。
1、给初中生减负,去机械记忆化已成定局
今年DeepSeek出现后,很多人都非常焦虑,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势必会替代反复读背、机械记忆这种基础的能力要求,未来的教育目标将会从刷题到思辨,从应试到应用。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科目从考核变成考察,从闭卷到开卷,其实是在给初中生减负,减少机械记忆的权重,增加核心素养的考核。
比如道德与法治,实行了开卷考试以后,死记硬背的东西少了,对材料分析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的考察提升。
这其实也透露出一个信号,刷题赢不了未来,能调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比背下考点更重要。
2、都强调语、数、外、物理的重要性
其实不管是全国各地保留的主要中考科目,还是主科分值增加、理科实验纳入中考总分等变动,都指向了一个信息。
就是在科技强国背景下,数学和物理等理科决定孩子们未来能否在科技领域脱颖而出,语文英语等主科的竞争也会加剧。
未来被筛选出来的,一定是兼顾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有人文关怀和语言素养的孩子。
3、其他科目不考不代表不学
虽然一些科目变成等级考察了,但在升学中依然有参考作用。
比如北京某自主招生院校就明确规定:
初中生物、地理成绩要求在
c等级以上,若两门考试同时低于c等级不予录取。
所谓的“副科”,可能是主赛道外的隐形门槛。
所以,还是不能忽视考察科目,“去应试化”不是不学习,而是换一种学法。
比如
历史不是背年代,而是培养
"从历史看当下"的洞察力;
化学不是记方程式,而是建立
"物质转化"的底层思维;
生物不是画细胞图,而是理解"生命伦理"的边界。
而化学虽不直接计分,却是高中“物理 + 化学”王牌组合的地基,初中不重视,高中很容易翻车。
这就要求孩子们要像T型人才一样,既有知识的广度,又有深度。主科往下扎深,副科打好基础,避免因为成绩没达到要求而影响升学。
总的来说,如果孩子将来选理科,那么物理、化学、数学一定要学好;如果准备高中选文科,要注意3+1+2的高考政策依然值得关注,历史也要好好学。
最后:
虽然今天主要聊的是北京的新中考变化,但是不管大家在哪座城市,只要家里有小学和初中的孩子,都有必要及时关注当地的政策变化,保持“翻译”政策的敏感度。
早一步了解信息差,咱们就能早做规划,为孩子打开新的可能性。
大家对中考改革怎么看?欢迎来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