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候,有个叫陆士谔的人,既是医生又是写小说的能手,他在1910年写了一本书叫《新中国》,里头大胆猜想了一百年后的中国会变成啥样。
结果呢,他写的那些东西,比如大桥、地铁、高楼还有国际大活动,后来还真都实现了。可当时的大文豪鲁迅却看不上这本书,觉得他净瞎扯,压根不靠谱。
可如今一看,陆士谔写的那些未来画面,居然跟今天的中国挺吻合的。这事儿挺有意思,值得咱们好好聊聊,看看他是怎么猜中的,还有这背后反映了啥。
陆士谔生在1878年,江苏青浦人,小时候家里还算过得去,但到了晚清那会儿,国家乱糟糟的,家里也跟着不行了。
他十几岁就得学医谋生,拜了个有名的中医唐纯斋当师傅。这唐纯斋在上海一带挺出名,会治各种疑难杂症,尤其擅长内科和妇科,病人多得不得了。
陆士谔跟着他学的时候,正赶上1895年甲午战争刚打完,国家被日本收拾得挺惨,社会也乱七八糟的,这对他影响不小。
不过他年轻时有点浮躁,不太爱钻研药方和诊脉,反而喜欢跟朋友混一块儿,或者看些杂书,所以学医那几年没啥大进展。
后来他结了婚,生了个儿子,可惜孩子没多久就因为生病没了。那时候医疗条件差,很多病治不了,这事儿对他打击特别大,也让他开始认真起来。
从那以后,他老老实实跟着师傅学,翻了不少医书,像《黄帝内经》《伤寒论》这些经典都啃得挺熟,还在实际看病中攒了不少经验。
到了1905年左右,他在老家青浦已经有点名气了,不少人专门找他看病,说明他医术确实过关了。
为了闯出更大的天地,他后来去了上海。那时候的上海已经是远东数一数二的大城市,外国的租界、港口贸易让这儿热闹得很,但也挤满了人,想混出头不容易。
刚到上海时,他开诊所没人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甚至想过不干医生改行干别的。
不过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有一次他治好了一个英国商人的老婆,这人到处找医生都没辙,陆士谔却凭着中医本事让她好转了。
这下子名声传开了,不光外国人找他,本地人也开始排队看病。到了1910年左右,他在上海已经挺有名了,有人甚至把他算进“上海十大名医”里头,虽然没啥正式排名,但能看出大家挺认可他。
除了看病,他还喜欢写东西。小时候家里书多,他啥都看,从历史到怪谈都感兴趣。
到了上海,他开始给报纸杂志投稿,用“沁梅子”这笔名写了不少小说,题材挺杂,有历史的有武侠的,写得还挺吸引人。
他一辈子写了上百部小说,挺能折腾的。1910年,他32岁那年,写了《新中国》,这本书算是他最出名的。
书里讲的是主人公做梦梦到1951年的上海,城市变得特别现代化,跟当时完全不一样。这本书一出,引起不少人注意,但也有人觉得他想得太离谱了。
《新中国》里,他脑洞开得挺大,说未来的上海会有浦东浦西连起来的大桥,还有地下跑的火车,天上飞的机器,江上跑的电船,甚至还有个“万国博览会”,全世界的人都来参加。
他还写道社会变得很公平,法律管得严,男女都能上学干事儿。
那时候是1910年,清朝快不行了,外头列强欺负得厉害,上海租界里外国人横着走,普通人日子苦哈哈的,他能想到这些真挺大胆。
结果鲁迅看了很不屑,说他这纯属瞎编,没啥现实意义。
鲁迅那时候刚从日本回来,看到国家被欺负成那样,觉得写这种梦话没用,不如多想想怎么唤醒大家。他在自己书里也提了,这种幻想的东西看着热闹,其实没啥真价值。
不过当时也有人觉得陆士谔写得好,说这书能激励人,让大家有点盼头。有人看了还挺振奋,觉得国家以后真能这么厉害。
可鲁迅这边也有不少人支持,觉得那时候国家都快散架了,写这些空想没啥用,得多写点揭露问题的。这两边争来争去,谁也没说服谁。
可时间一长,事情就变味了。到了2010年,上海真办了个世界博览会,跟他写的“万国博览会”差不多,黄浦江上大桥也修了好几座,地铁到处跑,高楼满地起,这不就跟他说的一样了吗?
虽然不是1951年实现的,但这一百年后的巧合,还是让人觉得挺神奇。
其实上海能变成今天这样,不是一蹴而就的。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就开始慢慢变样了。1950年代,国家开始搞建设,上海修路、通水,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
那时候还想过造大桥连浦东浦西,但没钱没技术,先放着。到了1980年代改革开放,上海一下子有了机会。
1990年,国家说要开发浦东,这可是个大动作。没几年,南浦大桥就修好了,浦西浦东连了起来,后来又搞了隧道、地铁,浦东那边高楼也一栋接一栋起来。
2000年以后,地铁越修越多,磁浮火车都跑起来了,上海真成了大都市。
再说2010年的世博会,那更是大手笔。2002年就定下来要办,准备了整整八年。选的地方就在浦东,横跨黄浦江,跟陆士谔写的场景差不多。
办的时候全国上下都出力,建了好多场馆,还把地铁修得更方便。结果那半年多时间里,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组织都来了,7000多万人跑来看,场面特别大。
上海那会儿成了全球焦点,外商投资也猛涨,城市名气更大了。这不就是他说的“各国使节和商人来参加”吗?真挺像那么回事儿的。
陆士谔猜中的这些,不是他有多神,而是他多少抓住了点趋势。那时候上海已经有点现代化的苗头了,比如有轨电车已经有了,他可能就顺着这思路想下去,觉得国家以后会更厉害。
他还关心社会问题,像女子教育那会儿刚起步,他就想到以后男女能平等。这种想法在当时挺超前,但也不算完全没根据。
鲁迅骂他胡扯,也有他的道理,毕竟那时候国家太惨了,想这些遥远的事儿确实有点不接地气。可后来事实证明,陆士谔的幻想还真有点影子。
这两人的分歧,其实是那时候知识分子看问题的两种路子。陆士谔是往远处看,想给人心气儿,鲁迅是盯着眼前,想让大家清醒过来。
两边都有道理,也都影响了后来的事儿。上海能发展成这样,既有陆士谔那种对未来的盼头,也有鲁迅说的脚踏实地干活儿的精神。历史走了一圈,把这两样都用上了。
现在想想,陆士谔这人挺有意思。他当医生挺厉害,写书也不赖,还能猜中一百年后的事儿。他那时候肯定想不到,自己随便写写的东西,后来真能应验。
他写的《新中国》当年被当成笑话,可今天看,这就是个挺牛的预言。他跟鲁迅的争论,也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两种想法撞出了火花。
上海的今天,既证明了他有眼光,也说明了鲁迅说得没错,光想没用,还得干。
往后看,咱们国家还在往前走,上海也不是终点。陆士谔的故事告诉咱们,想得好很重要,但干得实更关键。他当年敢想,咱们今天得敢干。
国家要复兴,民族要强起来,就得既有大目标,也得一步步落实。历史已经给了他一个交代,咱们也得给未来一个交代。
陆士谔那本书,不光是他的成绩单,也是咱们这百年奋斗的一个小缩影。想到这儿,觉得挺带劲儿的,咱们还得接着努力,把更大的梦变成真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