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花开艳丽,人们纷纷寻芳踏翠。



↑ 4月13日,游客在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郭北镇南岸社区连片的黄花风铃木树下拍照。新华社发(兰自涛摄)



↑ 4月13日,游客在江苏省昆山亭林园赏琼花。新华社发(王须中摄)



↑ 4月13日,游客在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樱花园游玩。新华社发(苗育才摄)



↑ 4月13日,游客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荷兰花海景区内赏花游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周社根摄)



↑ 4月12日,几名小朋友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玉水苑杏树林放风筝。新华社发(陈礼摄)



↑ 4月13日,游客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下渚湖奇幻谷杜鹃花海中漫步游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谢尚国摄)



↑ 4月12日,游人在山东省滕州市荆河公园内赏花游玩。新华社发(李志军摄)



↑ 4月13日,游客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下渚湖奇幻谷杜鹃花海中漫步游玩。新华社发(谢尚国摄)



↑ 4月13日,游客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荷兰花海景区内赏花游玩。新华社发(顾继红摄)



↑ 4月13日,游客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镇东风村成片的黄花风铃木花丛中游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姚永亮摄)



↑ 4月13日,游客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荷兰花海景区内赏花游玩。新华社发(顾锋明摄)



↑ 4月13日,游客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国有实验林场芍药花海中赏花拍照。新华社发(徐宏星摄)



↑ 4月13日,游客在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游览。新华社发(张晓亮摄)



↑ 4月13日,游客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荷兰花海景区内赏花游玩。新华社发(辛一摄)



↑ 4月12日,游客在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游览。新华社发(张晓亮摄)



↑ 4月11日,市民走在重庆市黔江区河滨公园晚樱掩映的步道上。新华社发(杨敏摄)



↑ 4月13日,游客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荷兰花海景区内赏花游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辛一摄)



↑ 4月13日,游客在河南省洛阳市中国国花园内赏牡丹花。新华社发(张怡熙摄)



↑ 4月12日,游客在四川省乐山市水口镇龙窝村黄花风铃木树下打卡拍照。新华社发(李华时摄)



↑ 4月13日,游客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荷兰花海景区内赏花游玩。新华社发(任飞摄)



↑ 4月13日,游客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荷兰花海景区内赏花游玩。新华社发(杨素平摄)



↑ 4月13日,游客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荷兰花海景区内赏花游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翟慧勇摄)



4月13日,游客在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金坡景区观景赏花。新华社发(范晖摄)



4月13日,游客在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金坡景区观景赏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范晖摄)



4月13日,游客在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金坡景区观景赏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范晖摄)

地理科普延伸阅读

花开时节动九州

江南的油菜花海泛起金色涟漪,华北的桃花林晕染着浅粉云霞,高原的杜鹃在雪线边缘倔强绽放。当第一缕春风拂过北纬31°的秦岭山脉,整个东亚大陆便开启了一场关于生命的盛大叙事。这场以花朵为载体的春日对话,跨越了地理经纬,串联起文明密码,在山水林田间书写着人类与自然共同谱写的诗篇。

一、地理经纬中的生命韵律
在云贵高原的褶皱里,油菜花沿着北盘江大峡谷层层攀升,将喀斯特地貌装点成流动的金色绸带。这种垂直分布的花期景观,正是地形地貌与气候共舞的杰作。当四川盆地的油菜花开始结籽时,青藏高东缘的林芝桃花才在雪水滋养中苏醒,海拔落差形成的"时间差",让春日赏花变成了一场穿越空间的旅行。

气象学家发现,春季回暖速度每提升1℃,樱花盛放期将提前3-5天。这种微妙的温度感应,在江南园林中演化出"早樱""晚樱"的栽培艺术,而在日本列岛则催生了"樱前线"的预测体系。当卫星云图与物候观测相遇,现代科技正在解码古人"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智慧密码。

二、文明基因里的赏花密码
河姆渡陶片上那株盆栽纹样,定格了八千年前先民对美的追求。在《诗经》"逃之夭夭"的咏叹中,在《楚辞》"纫秋兰以为佩"的意象里,赏花文化始终与华夏文明同频共振。唐代长安的曲江宴上,仕女们将牡丹簪于鬓边,这种"簪花"习俗穿越千年,在西安城墙下的汉服少女发间重获新生。

日本樱祭的"花见"传统,承袭自盛唐的宴饮之风;荷兰郁金香的狂热,折射着17世纪"黄金时代"的殖民贸易史。当成都龙泉驿的桃林里响起羌笛,当武夷山茶园飘出"喊山祭茶"的古老号子,这些散落在不同大陆的春日仪式,竟能拼合成一幅人类文明传播路线图。

三、生态账簿上的花海博弈
在云南大理苍山,过度开发的"网红打卡点"导致高山杜鹃种群退化;而江西婺源的"油菜花经济",通过轮作休耕保持了生态平衡。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状,揭示着赏花旅游的双刃剑效应。无人机监测显示,某知名樱花景区在盛花期日客流量突破10万人次,相当于每平方米承载2.3人,远超生态承载力阈值。

智慧的解决方案正在涌现:杭州西湖景区通过预约限流,让"断桥残雪"重现诗意;四川金川利用碉楼文化开发"云端赏花",分散客流压力。当AR技术将虚拟花海叠加在真实山水间,科技为生态保护与旅游体验找到了新平衡点。

四、经济脉络中的春日脉动
贵州毕节的百里杜鹃带火了周边民宿,每年四月创造的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0亿元;江苏兴化的垛田油菜花,带动了脱水蔬菜加工、景观农业设计等产业链。这种"美丽经济"的乘法效应,正在重塑传统农业的价值链。

在"Z世代"主导的消费升级中,赏花经济呈现出新趋势:北京国际鲜花港的夜间赏花灯光秀,融合了声光电技术;广州云台花园的永生花DIY体验,将短暂花期转化为可持续消费。当鲜花与文创、科技联姻,春日经济正在突破季节限制。

五、艺术长河里的永恒春天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市集,定格了北宋汴京的春日繁华;梵高《开花的桃树》笔触间跳动的生命力,至今仍在阿姆斯特丹的展厅里呼吸。这些穿越时空的艺术对话,让春日之美获得了永恒性。

在短视频平台上,素人拍摄的"花海变装"视频屡创千万播放量;AI绘画工具让网友能瞬间生成莫奈风格的油菜花田。当传统美学遭遇数字技术,新的艺术形态正在破土而出。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千里江山图"主题赏花路线,让王希孟的青绿山水与玉渊潭的樱花完成了跨时空对话。

站在地理学维度审视,春日花开是太阳直射点北移引发的物候交响曲;从文明史视角观望,赏花传统是人类与自然对话的情感密码。当我们在花海中举起相机,不仅是在捕捉稍纵即逝的美景,更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接力。这种接续了八千年的赏花情怀,终将在山川湖海间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程家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