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随着首辆社会车辆顺利驶过,由中铁十六局参建的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二期工程正式通车,标志着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与杭绍甬高速杭绍段实现全线通车,长三角“湾区经济”迈入陆海联动新阶段。

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二期工程西起余姚上虞交界,东接慈余高速小曹娥互通,全长14.391公里,全线采用高架桥建设形式,双向六车道标准,设计时速120公里。作为杭州湾地区环线并行线G92N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不仅承载着完善宁波“五向十径”高速路网的使命,更是唱响杭甬“双城记”的核心纽带。


项目线路示意图

创新升级 提速生产“新动能”

集团公司承建的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二期工程土建TJ-2标段全长5.035公里,主要包括临海大浦江特大桥、泗门北互通A匝道1号桥、B匝道桥、C匝道桥、D匝道桥。其中,临海大浦江特大桥作为标段及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地处沿海滩涂区域,整体地质条件差,桩基施工环境复杂,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


临海大浦江特大桥连续梁下部结构施工

“就像水中大桥下部结构施工一样,我们用钢板桩在四周支护起围堰,再进行基坑开挖,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项目现场技术负责人王伟介绍,项目团队积极展开技术攻关,持续优化施工工艺,在桩基施工中采取旋挖钻及反循环成孔工艺,在基坑开挖中采用板桩支护方式,有效解决了复杂地质施工难题,确保了施工质量、效率和安全性。同时,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施工管理系统,实现了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进一步提升了施工效率和管理水平。


临海大浦江特大桥大悬臂盖梁施工

该标段内共有153个大型悬臂盖梁,支架基础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和难点。针对原有盖梁支撑体系占地大、拼装复杂、转场较慢等问题,项目团队组织技术骨干和现场管理人员进行了多次技术研讨和方案优化,成功研究出一套落地式大悬臂盖梁支撑体系,通过采用Q355材质型钢和钢管柱斜撑优化方法,使大悬臂盖梁支架具有更高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团队首创“智能支撑体系+模块化施工”模式,充分利用既有承台作为受力支撑点,提高了盖梁体系拼装及周转效率,创造了6个月内完成4亿元产值的“十六局速度”,为企业树立了良好信誉,并于2024年3月滚动中标该项目路面合同段。

科技赋能 实现管控“智慧化”

该项目主线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总长14.391公里,摊铺总面积达462673.5平方米。为确保路面摊铺作业的高质量和高标准,项目团队多次组织沥青路面施工专题研讨会,邀请专家进行专业指导,对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拌和、运输、摊铺、碾压等各工序环节进行优化,并通过加强质量巡查和现场监管,确保压实度、平整度、渗水系数等关键指标均达到技术规范要求,打造既坚固又美观的高品质路面。


主线沥青路面摊铺完成

“我们还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了路面管控中心,实现了从原材料、拌和到现场摊铺的沥青路面全过程数据链的打通,确保了施工的全面掌握、全过程的智慧控制以及数据的真实可追溯。”王伟介绍。


路面施工物联网管控中心

该物联网平台依托互联网架构下的传感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实时收集路面施工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并通过通信模块迅速上传至中心服务器,利用高精度GPS定位技术,实现了对人员、机械、材料、方法、环境的全方位实时监控,推动施工质量管理从事后把关转变为事前控制,确保现场施工安全、进度、质量等全过程智慧管控。

标化细节 打通安全“脉络线”

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全面落实精细化管理要求,系统梳理施工任务,合理调整施工组织,细化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抓实“事前预控、事中管控、事后总结”三个管理环节。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制度,建立“领导驻场、一线决策、快速响应”的穿透式管理体系,管理人员全过程盯控现场,持续加强安全、进度、质量管控。积极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锚定施工重点难点,强化党建引领实效,持续推动项目大干快上。

穿透式现场安全管理

项目团队积极推行安全穿透式现场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实现施工现场全员、全过程、全覆盖、全方位穿透;建立班组长安全质量责任制,将协作队伍班组长纳入每月定期考核管理体系,延伸安全管理触角;编制专项应急预案,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常态化推进培训交底,确保施工各环节安全管理精准高效。


参建人员庆祝项目通车

作为连接杭州和宁波的又一条重要交通大动脉,杭甬高速公路复线宁波段二期通车后,将实现宁波段与绍兴、杭州段完全贯通,对进一步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和宁波舟山港集疏运网络,促进浙江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推进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中铁十六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