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板做的液压式抓娃娃机和3D打印的牛顿天文望远镜打擂台,古代的投石机和现代的外骨骼机械臂争人气奖……北大附中初中部第十届科技节于4月11日举办,同学们积极参与“科技制作”“科幻创想”和“科研微探究”等科学实践项目,完成了一场从实践探索到思维跃迁的成长之旅。最终组委会为脱颖而出的优秀小组作品颁发了5种奖项。
本届科技节自1月启动以来,同学们自行组建小组,在设计制作科技发明作品、创作科幻小说、探究科研微课题三类驱动型任务中自选一项完成。开幕式上,组委会为从众多优秀成果中脱颖而出的30余件小组作品分别颁发了“创新精神-钱学森奖”“工匠精神-鲁班奖”“实用科技-特斯拉奖”“绿色守护-竺可桢奖”和“智慧表达-苏格拉底奖”。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现场看到,科技节展区变成了“新秀科技博览会”。同学们卖力地吆喝,向师生和家长代表介绍自己获奖作品的设计思路、实施过程和实用价值。初一年级几个女生的“抓娃娃机”项目不仅获得了“特斯拉奖”,还是现场人气最高的项目之一,近1米高、用纸板做的抓娃娃机吸引同学们排队都想体验一下。“我们用的是液压传动系统,零部件都是网上淘的,做了一个多月吧,(胜出)因为创意好吧?”项目组成员秦一然告诉北青报记者。隔壁初二一群男生做的“牛顿反射式天文望远镜管路设计及碳纤维桁架研究”,目镜和碳纤维部分同样来自网购,主要支架则是他们自己设计并3D打印的,这个项目获得了“鲁班奖”。此外,投石机发射角度对射程的影响探究、气泵搭载的外骨骼机械臂、钢铁侠面罩、磁悬浮永生花……获奖项目都饱含了同学们的巧思。
科技节当天,校园化身“科学游乐场”,十余个科学趣玩项目供同学们用生活中积累的科学常识或课堂上习得的探究方法去完成任务。来自北京大学的专家学者还为同学们带来两场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讲座。北大附中党委书记王亚章在致辞中表示,学校结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探索“初高贯通、大中协同、区域联动”的特色课程体系,希望同学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在科学教育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