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年初,漫改剧《异人之下》的续集《异人之下之决战!碧游村》播出,凭借超高的剧情和角色还原度获得了原著粉和普通观众的广泛好评。
漫改剧一直是最受关注的跨媒介改编形式之一。成熟的漫画或动漫IP深厚的粉丝基础,能降低漫改剧的开发风险并使其快速获取市场关注;优质的漫改剧能通过影视化导流反哺原作,形成双向赋能的IP增值生态。
然而,漫改剧也更难取得口碑上的成功。原著粉是漫改剧的主要受众和口碑风评的掌舵者,对他们而言漫画或动漫的角色形象、核心剧情、画面风格和场景构建等都已深入人心,因此一直以来原著粉对于漫改剧和原漫的对比从未停歇。近些年随着一些漫改剧被原著粉冠以“魔改”“毁角色”“情节尴尬”的标签并受到抵制后,漫改剧的创作似乎陷入到漫长的寒冬之中。直到2023年下半年《异人之下》的出现,让行业和大众看到了漫改剧新的可能性。
《异人之下》与《异人之下之决战!碧游村》均改编自米二的国漫《一人之下》,讲述身怀“八奇技”之一的大学生张楚岚卷入异人界的纷争,与冯宝宝、王也和诸葛青等各自身怀“异能”的同伴一起冒险,揭开“甲申之乱”的谜团并收获成长、认知人性的过程。可以说这两部作品是为数不多的既能满足原著粉挑剔的目光,又能受到普通观众喜爱的漫改剧,为漫改剧克服“跨媒介水土不服”提供了典型样本。
角色塑造:“形神合一”与“去扁平化”
漫改剧要想塑造出最符合原著气质和观众期待的角色,首先需要遵循“角色本位”进行创作,既要通过演员适配的外在形象和细腻的表演来让角色“形神合一”,也要关注角色的复杂性和发展性,塑造“去扁平化”的圆形人物,从而实现“纸片人”到“血肉之躯”的升华。
《异人之下之决战!碧游村》的“临时工天团”被网友称为“天选阵容”,其中严屹宽饰演的肖自在更被评为“撕漫”级别的还原。在外形上,肖自在金属框眼镜、西装革履的造型还原了漫画中“西装暴徒”的形象,同时严屹宽为了贴合肖自在的“疯批”角色设定,通过皱眉、眯眼、嘴角歪斜以及面部肌肉抽搐等细致的微表情设计,营造出病态、阴翳的气质,让角色既有优雅的表象,又有暗藏于内心享受杀戮的扭曲内核,真正达到了形似与神似的平衡,使得肖自在成为了剧中观众满意度最高的角色之一。
如果说,漫改剧中角色的“形神合一”是吸引观众开始观看的“诱导剂”,以视觉的惊鸿一瞥叩开观众的心门;那么角色的“去扁平化”就是留住观众的“灵魂粘合剂”,以人性的多维褶皱构筑起持续的共鸣。
改编自同名漫画的《狐妖小红娘·月红篇》在上线之前,曾因为主角的“神仙颜值”以及角色妆造的惊艳一度受到观众的高度期待,然而其上线后却因角色的单薄和扁平被高流量所反噬。
“妖盟盟主”涂山红红可以说是一个“大女主”人设,有着强大的实力和领袖的责任与使命,剧集没有注重构建其人物弧光,反而主要围绕她和东方月初的爱情线展开。女主仿佛成为了男主逆袭路上的“爱情挂件”,妖族领袖居然多次需要修为平平的人族少年来“英雄救美”,一族之长面对家族使命和个人情感矛盾的挣扎也消解在了生硬的情感转折中。《狐妖小红娘·月红篇》没能实现主角的圆形改造,是其没能留住观众目光的主要原因。
《异人之下之决战!碧游村》则在漫画的基础上对角色进行了有生命力的圆形改造。碧游村篇的主要人物陈朵是最具悲剧性和复杂性的人物之一,她自幼被邪教组织“药仙会”作为毒蛊培养,身体因为毒素而溃烂,情感与自我意识被日复一日的囚禁所泯灭,即使被廖忠所救也始终无法适应正常社会,最终主动“选择”死亡实现精神自由。
值得关注的是,漫画对于陈朵反抗“被安排的人生”的觉醒过程的展现更多是通过对话和情节,而剧版则增加了陈朵自由意识觉醒的叙事纵深,并通过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镜头语言强化了悲剧氛围和陈朵身为“异类”的孤独感,让观众在文淇的细腻表演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陈朵由麻木到觉醒的心理蜕变。此外,剧中陈朵逐渐溃烂的皮肤、路人嫌恶的疏离、“临时工天团”的守护等场景都对漫画中寥寥几笔刻画的场面进行了细腻的升华,让扁平的二次元角色真正成为现实中有灵魂、有发展、有蜕变的“圆形人物”。
叙事逻辑:“影视重构”与“杜绝魔改”
漫改剧要想克服跨媒介的水土不服,还需要在叙事逻辑上进行影视化的转化,重构漫画叙事的分镜逻辑,整合主线内容、补全支线内容,构建符合剧集语境的叙事节奏。然而,这种叙事逻辑的重构也要适度,若是大幅度篡改了原漫的世界观、情节发展、人物设定和结局,就成了“魔改”。
《烈焰之武庚纪》对角色姓名、世界观、情节结构等进行了大幅重构。例如,男主角的名字由“武庚”改为“伍赓”“纣王”改名“辛王”,“伏羲”改为“伏夕”,同时剧版删减了漫画中“三大圣王”等关键反派,将第二部中“幻岛六尊者”相关剧情提前融入第一部,也增加了一些漫画中本没有的剧情。诚然《烈焰之武庚纪》关于“众生平等”和“反血统论”的改编与增强了情感共鸣,但也因为删减关键角色和魔改剧情产生了一定的逻辑漏洞,引发了原著粉的不满。
《异人之下之决战!碧游村》在高密度还原漫画剧情的同时对叙事逻辑进行了合理的重构。该剧采用13集的短剧形式,每一集都囊括高密度的情节点,将漫画中陈朵、马仙洪和其他临时工多线并行的叙事线索整合为线性叙事,强化“陈朵叛逃”的主线冲突,将“王也踏青”等碎片化笑点以及“诸葛青心魔成长线”“马仙洪失忆造修身炉”等支线剧情融入主线中,转化为连贯的剧情冲突,从而获得了原著粉和影视观众的好评。
可见,漫改剧应该以“漫”为根基,将其合理地“改”为“剧”,不论是对于剧情逻辑的篡改,还是对原作精神内核的误读,都会因为“魔改”而失去漫改剧的核心受众。
视听呈现:“技术协同”与“去塑料化”
漫画是静态的二维艺术,读者可以自由地控制阅读速度,依靠“脑补”还原动态的场景,而动漫相较于漫画已经具备了完整的视听语言,并且能够突破物理规律、现实场景以及演员外观等限制。正因此,一些漫画粉丝可能更愿意去观看动漫而非漫改剧。但漫改剧真人武术的肢体张力、现实场景的自然光影、真人表演的细腻质感等都更胜一筹。
《异人之下之决战!碧游村》与第一部相比进行了技术升级,全剧特效总时长330分钟,超过500名特效师花费272天制作完成,实现了场景、道具、武打等纬度的突破。
在场景构建上,剧中将实景和CG技术结合还原碧游村,既营造了中国式青山绿水、古朴幽静的古村落意境,又展现了“玻璃天幕”破碎的奇观场景。在核心道具“修身炉”上,将传统工艺美学与现代科技感结合,通过精细建模和动态渲染还原炉体破碎的粒子效果和能量流动,同时在“修身炉”表面加入丝线、古典纹样等设计强化东方奇幻质感。
特效的使用也赋予了武打场面更强的视觉张力,剧中机械傀儡“如花”叠成通天柱捅破“玻璃天幕”的场景以及张楚岚的“老农功”、王也的“乱金柝”、肖自在“大慈大悲掌”等招数给观众呈现了一幕幕“异能”奇观。加上该剧在打戏中运用夸张的漫画感音效,如拳风呼啸、金属碰撞声等,配合特效营造出强烈的视听张力。可见漫改剧要想能发挥视听效果上的优势,关键在于要利用合理的技术促进场景、特效、声音等元素的协同创新,将二次元风格“去塑料化”地落地于真实空间。
漫改剧克服跨媒介水土不服的关键在于“尊重本源”与“沉浸再造”。既要忠于原著精神内核,塑造“形神合一”的圆形人物,进行合理的叙事逻辑重构;又要激活影视的媒介优势,利用技术赋能视听,增强沉浸感和情感共鸣。在未来,期待越来越多的漫改剧能摆脱角色“扁平化”、叙事“魔改化”、视听“塑料化”的窠臼,成为连接二次元与三次元的桥梁,为IP增值开辟可持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