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作为象牙塔(不是中小学和幼稚园),本该是思想的策源地和文明的灯塔。但,当灯塔的光芒开始摇曳,当象牙塔的门扉逐渐向功利敞开,我们看到的,是使命的错位,是价值的迷失。

当越来越多的西北地区某院校的学生在网上开始接力吐槽时,我们或许有必要向管理者重申一个常识:一流的高校抓服务,二流的高校抓科研,三流的高校抓管理,四流的高校抓舆论。

这不仅是层次的分野,更是灵魂的分水岭。

一流的高校所抓的服务,是润物无声的滋养。服务不是口号,不是台账上的数字,而是让教师的创造力如泉涌,让学生的求知欲如火燃。实验室的灯光彻夜不熄,是因为设备的维护从未停歇;图书馆的书架永远整齐,是因为后勤的保障从不懈怠。服务的本质,是让学术的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而不是让行政的条框成为学术的枷锁。服务不是低姿态的迎合,而是高格局的成全。成全教师的自由探索,成全学生的无畏试错。一流的高校懂得,学术的生命力在于松绑,而非捆绑。

二流高校看重的科研,可能更多是数字的游戏,是指标的狂欢。论文的数量在攀升,引用率在飙升,但思想的深度在下沉,而学术的温度却在冷却。科研本是孤独的跋涉,是与未知的对话,却被异化为一场刷存在感的竞赛。项目书堆成山,成果转化率却低得可怜;学术会议一场接一场,真正有价值的洞见却寥寥无几。科研的政绩化,让学者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人,让学术圈成了名利场的缩影。当科研不再是追问真理,而是追逐指标,当学者不再是思想的探险者,而是数据的生产者,二流高校的科研,注定只能在表面的繁华中迷失方向。

三流高校的所谓管理,本质是权力的狂欢,是秩序的幻象。管理不是服务的延伸,而是控制的代名词。课堂上的点名册越来越厚,校园里的监控越来越密,学生的自由被压缩成一张张申请书和请假条,教师的创造力被禁锢在一份份通报批评和绩效考核表里。管理的精细化,变成了管理的异化。

异化的管理,不是为了营造学术的生态,而是为了制造服从的氛围。当管理的逻辑变成“让所有人都服服帖帖”,学术的活力便被扼杀在摇篮里。三流高校的管理者,忘记了管理的初衷,忘记了学术的自由是管理的底线。他们用条条框框编织的牢笼,最终困住的,不是学生和教师,而是高校的灵魂。

四流高校所着意管控舆论,是一块四处漏风的遮羞布。当负面的声音出现,当批评的声音响起,四流高校的领导者往往不是反思问题,而是意图删除评论。四流高校的管理者,活在舆论的幻觉里,以为删掉一条差评,就能删掉一份不满。当高校把精力放在舆论的管控,而不是学术的深耕上,岁月静好的表象下,是学术荒芜的现实。四流高校的舆论战,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役。

高校的使命是什么?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流的高校,用服务为学术松绑,用自由为思想赋能;二流的高校,用科研刷存在感,用指标换虚荣;三流的高校,用管理制造服从,用条框扼杀活力;四流的高校,用舆论掩盖真相,用删帖维持幻象。高校的层次,不在建筑的高度,不在经费的厚度,而在灵魂的深度,在于它是否还记得,自己为何出发。

高校的未来在哪里?不在排行榜的名次里,不在舆论的沉默中,而在每一个自由的思想里,在每一次无畏的探索中。当高校重新找回服务的温度,科研的深度,管理的尺度,舆论的坦度,它才能真正成为文明的灯塔,思想的策源地,而不是功利的竞技场,控制的试验田。高校的路,很长;高校的使命,很重。但只要愿意回归初心,愿意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就能在迷失中找到方向,在沉沦中重拾荣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