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给自己的朋友圈加了一层时间的“锁”。
半年、一个月、三天……
可见范围越来越少,回溯时间越来越短。
有人好奇,有人不解,甚至有人发出这样的质疑:“发都发了,还有啥可隐藏的?”
只是,对于一些人而言,很多事物都是有保质期的。
面包会过期,新鲜感会消散,就连人的状态也有那么一个期限。
朋友圈设置“仅三天可见”,不是矫情,也不是做作,而是这些人在尝试用时间来捍卫空间、用限时来留存记忆,用留白来制造神秘,用低调来守护自我。
前一阵子,看了这么个故事。
当事人小美好不容易等到喜欢的歌手开演唱会,就赶紧上网抢票。
但在入场时,她却验票失败了。
经过与售票公司联系,才知道,自己的门票,早就被其他人绑定了身份信息。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小美购票后,她男朋友特开心,就在朋友圈“晒票”,导致票单上的二维码等信息完全暴露。
“有心人”注意到了这事儿后,就采用了一些特殊手段进行退票。
在小美不知情的情况下,那张票就被退了,还进行了二次销售。
虽然金额不算太大,但一想起来这事儿,小美就恨得牙痒痒。
她也感慨,自己回去,一定要给朋友圈上个“锁”,设置个仅三天可见,好防止一些“不那么认识”的人来“伤害”自己。
而这些私密的信息,也不能再往朋友圈发了。
在很多人心里,朋友圈是个“私人空间”,可以在里面尽情展示自己的生活。
只是,随着微信成为社交、工作的必须品,我们的好友列表里躺着的已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朋友”。
所谓的“好友”,可能和你只有一面之交,可能素未谋面,也可能是居心叵测之人。
你在朋友圈的一些无意发言,很有可能就给了某些人可趁之机。
而那些选择让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朋友,往往比较重视边界感。
他们既不愿意让自己的生活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也更注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分享生活,也能更好保护自己的隐私。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曾提出过一个“人际交往距离”的概念。
大意是说,与人相处想要舒服、安全,就得根据不同的亲密程度决定相处时的距离。
而在一定程度上隐藏朋友圈的时间线,就是用时间来代替空间,捍卫自己隐私和舒适度的一个举措。
所以,千万别小看那些“仅三天可见”的人,因为这样的边界感,正好守护了他们的隐私和安全。
当然,不是所有人选择朋友圈“仅三天可见”都是为了保护隐私。
有些人,给朋友圈设个时限,就是希望自己呈现出的状态永远都是最新的。
他们活得洒脱,也恣意。
不管生活是悲是喜,他们都愿意把当下的感受分享出来,把细腻的思考呈现出来。
但他们对人生的态度,又带着一种“阅后即焚”的轻盈感。
觉得最好的状态,就是当下,最好的自己,就在今天。
网友@静思 就是如此,她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自己的素材库。
春天的雨、夏天的风、秋天的月、冬天的雪,都让她动容。
伴侣的“傻瓜”操作、父母的关爱唠叨、朋友的时有离合、陌生人的惊鸿一瞥,都让她珍惜。
记录这些细碎无奇的小事,不是为了“为赋新词”或者“无病呻吟”,只是她觉得那一瞬间十分珍贵。
而三天可见的朋友圈,正是她展示这些动人瞬间的货架。
她就像“数字游牧民族”,不会囤积过期情绪,不会贩卖陈年故事,也拒绝被过往动态定义。
昨日聚餐照、今日读书心得、明日旅行碎片……
每段内容都是独立的时空胶囊,过期即隐。
这样,既能展示生活最新鲜的切片,也能在刚刚好的时间遇到刚刚好的交流。
要知道,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所有东西一直在变。
我们的眼界、喜好、状态,会因为一次经历、一件小事、一次偶遇而改变。
洒脱的人,既不断重塑自我,也在渴望新鲜的交流。
而朋友圈的三天可见,似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别人的“刻板印象”,带来新的社交可能性。
看过这么一句话:“新朋友不知道旧脾气,老朋友不知道新故事。
但这,的确是让很多人舒服的一种相处方式。
因为他们觉得,什么时间认识的朋友,就有什么样的感觉。
给彼此留点儿神秘感,才有继续交流的空间。
网友@将离 就讲过这么一个经历,有天醒来,她发现自己自己的朋友圈,一夜之间竟然新增了999个赞。
而吊诡之处就在于,她微信里联系人只有亲人、朋友、同学,拢共就300多人。
她暗暗思忖,就算全部好友都在日理万机中抽空给自己点赞,也不可能达到有999啊。
更何况,最近她都没有更新,难不成是微信中毒了?
结果点开一看,才发现是近期旅途中新加的一个好友,三更半夜来视察她的朋友圈,并逐一点赞了她过去几年所有的动态。
这着实吓了她一身冷汗,一个“半生不熟”的人,即使想要示好,也不该采用这样的方式吧。
自此,她就把朋友圈设置为仅3天可见。
将离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看到烟,这个程度就刚刚好。
人生的路很长,过去的故事,不需要现在的观众。
综艺《展开说说》中曾有过这么一句话:
一个刚认识的人可以通过翻阅朋友圈看到你很久以前的过去,但半年前说的话已经无法代表现在的观点。
当一个人已不是原来的自己,而新朋友却还在考古他的过去,不仅不会拉近彼此的关系,还会让人产生被视奸的恐惧感。
而朋友圈,既是一个展示自己的地方,也是一个社交的场域。
有人喜欢记录生活,但却害怕别人的过度关心。
所以,他们会选择用“仅三天可见”的方式,来给彼此的关系留点儿呼吸感。
也用时间的屏障,来给自己织起一层神秘的面纱。
有没有发现这么一种现象:
如果你想做点儿什么,一旦说出去,大概率成不了。
比方说,考研考编考职称,一在朋友圈立下flag,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在努力争取某件事儿,眼看要成了,一旦透露就会产生波折……
这或许就是老话说的,事以密成,言以泄败。
而一些人喜欢把朋友圈设置成仅三天可见,就是在用低调来守护自己。
之前认识的一位媒体高管,就是如此。
她虽然是学传媒出生,但却常年不发什么动态。
偶尔发点儿动态,因为朋友圈仅三天可见,没过多久也就看不到了。
别人问她缘由,她就笑笑说:“没什么可发的。”
而私底下,她却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很好。
不仅自己考上了哲学博士,而且把女儿培养到了清华。
她心底对未来谋划得很清,但却从来不会宣扬出去,更别说发朋友圈了。
一次聊天中,她谈到,自己要干的事,从你说出去的那一刻,难度就加倍了。
这大概就是她能成事儿的秘诀。
因为,一旦你把要做的事声张出去,会平添很多阻碍。
要么引来他人的嫉妒,要么搅动自己的心绪,而这些人都会在无形之中改变事情的走向。
若想成事,我们就得学会去“藏”。
而朋友圈的仅三天可见,就是给了我们一个在社交平台“隐身”的契机。
当你开始不在乎他人的眼光,就能渐渐稳住自己、向下扎根。
毛姆曾说:
不要把你的计划告诉别人,只让他们看到结果,你真正想做的事,连神明都不要讲。
逢人常闭口,暗中有作为,才是一个人能成事的样子。
聊了这么多,不知你发现没,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其实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就像,有人喜欢外出,有人喜欢居家,有人喜欢独处,有人喜欢热闹。
只要不影响别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喜好的方式。
但是,朋友圈可以上锁,你的心却一定不能上锁;
动态可以删除,人生的美好却不会删除。
所以,该发就发,该藏就藏,按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就算是成功的一生。
文末点个,愿你继续坚持自我,好好生活。
作者 | 纳豆,我在弹指间环游地球。个人公众号:四五页(dreaminggirls3)
主播 | 闻悦,爱唱歌的主持者,公众号:听闻悦。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