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背景下,楼市是否会重启,重回其经济支柱功能,成了当下大家最为关注的事。若要楼市重回支柱地位,似乎房价就得上涨,毕竟不涨价就没有上涨预期,购房者大概率不会进场。话题还是回到 2025 年房价究竟会不会涨上来。

其实,当众人将目光聚焦于楼市涨跌之时,一场决定中国楼市未来十年走向的变革早已悄然开启,土地市场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稳楼市首次被写入顶层设计。今年,两会期间万亿级别的政策刺激也在蓄势待发。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楼市正迈入一个新纪元,这绝非普通的市场波动,而是关乎 14 亿人财富命运格局转变的关键节点。

为何说是财富命运的转折点呢?

这里面有着颠覆性的变化。用最真实、难以造假的数据来剖析这一颠覆点:2021 年之前,房地产市场昌盛,拿地主力军是民营企业,占比超过 70%,国有企业仅占 30%;然而 2022 年之后,形势急转直下,国企拿地占比超过 80%,民营企业基本退出了这场“游戏”,而这个时段也恰恰是房价开始震荡下跌的起点。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问题所在,这些拿地的央企中,不少是各地的城投公司。它们拿到土地后,既未及时支付土地款,也没有迅速投入开发建设,项目推进如蜗牛爬行般缓慢。那它们拿地做什么呢?原来是将土地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贷来的款项交给地方,城投公司变相成了融资平台,而非专业的房地产开发商。

为何城投公司要拿地抵押融资呢?

根源在于此前土地出让金收入锐减,出现了巨大的财务缺口。2021 年之前,全国土地出让金高达 8.7 万亿,到今年已降至 4.8 万亿,近乎腰斩。如今收入减半,支出却分毫不减,对于那些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而言,瞬间陷入困境。产业转型又无法迅速带来收益填补缺口,显然,在资金告急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还是得依赖土地这根“救命稻草”。但民营企业手头积压着大量已建好的房子,不敢再贸然拿地,甚至一些大品牌央企也有所退缩。在这种情形下,只能让城投公司出面拿地,以维持土地出让金收入。从 2022 年开始,基本都是这种运作模式。

但今年情况有变,今年的主基调是化解地方隐形债务,而城投公司的债务正是隐形债务的典型代表。为何要化解隐形债务呢?逻辑很简单,城投公司拿地后不开发,只贷款,没有经营收入却背负高额利息,这类贷款年化利率基本在 8%左右。贷款到期后,往往只能再拿一块地去还贷,如此循环,类似“以贷养贷”,导致隐性债务越积越高。地方政府很快意识到其中风险,必须控制隐性债务规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从去年年底开始,城投公司就不能像以往那样随意借钱了。

而且,从去年开始,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 10.6%,土地出让金收入相比高峰时直接缩水 58%,商品房库存增加 10.6%,不过土地财政仍占地方综合财力的 30%。更不容忽视的是,房地产行业遇冷后,无论是地方政府、银行资产质量,还是居民财富,都在这条财富链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据统计,中高收入家庭,如资产 600 万、千万级别以及过亿资产的家庭数量,分别减少 0.3%、0.8%和 1.7%。

另一方面,2021 年房地产产业链增加值占中国 GDP 比重约在 16% - 17%之间,总产值达到 18 万亿以上;2024 年,我国房地产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为 6.3%,产业增加值约为 8.5 万亿元,连续三年的调整,对经济形成了持续的负向拉动。所以,稳楼市成为 2025 年政策重点发力方向。

但依靠城市化推动楼市发展的老路基本走到尽头,毕竟没有人再来填充楼市需求,外星人不会来地球居住,至少目前没发现外星人有这意向。在经济转型尚未成功之际,资金缺口由谁来填补呢?现阶段只能靠城投公司和央企来堵漏。

所以,今年 12 月份的土地市场看似又活跃起来,甚至出现“地王”,不少不明就里的人以为房地产的春天再度来临。然而,现实是不动产市场依旧低迷,甚至继续下滑。此时有人会问:央企高价拿地,难道不怕房子卖不出去赔钱吗?答案是不怕,因为央企拿地核心目的不是卖房盈利,而是替城投公司解围,为地方财政“输血”。

具体做法如下:央企高价拿地并交纳定金,做大交易金额。之后,地方利用每年的地方专项债资金回购开发商的闲置土地,也就是把央企高价拍下的土地再买回来。央企拿到回购资金后,返还给地方,完成对地方财政的支持。地方专项债和国债一样安全,属于地方自行举借的债务,即地方的显性债务,相较于城投公司年化 8%左右的贷款利息,地方专项债利息仅为年化 1.6%,安全性极高。

说到这儿,关于房地产还能否重回支柱产业,相信大家心里已有答案。当看到土地市场火热,房价是否就会上涨呢?其实,房价能否上涨,关键要看收入。只有收入增加了,人们才敢贷款买房。房价上涨并非单纯依靠收入增长,而是靠人们在收入提升后敢于加杠杆撬动。

当下贸易战局势下,是增加了民众收入,还是削减了收入,是让企业蓬勃发展,还是濒临倒闭,不用多说,大家看看银行卡余额便知。如今别说加杠杆贷款买房,能把现有负债杠杆去掉且分文不剩,就算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了。收入和房价就如同磁铁的正负极,要么收入增长匹配房价,要么房价下降适应收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