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以来,面对美国的“关税战”,中国毫不畏惧,坚决反制美国错误行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面对中国的强硬反制,特朗普及其幕僚显然是始料未及的。

如今,“强硬”的特朗普也改了口,要跟中国谈判。

而与此同时,160多国已经接到了中国的通知......

中国的反制

特朗普对“关税战”情有独钟,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早在他第一个总统任期内,他就频繁借加税向他国施压。

2025年重返白宫后,他再次把这套老路搬了出来,而且出手更猛、姿态更强硬。

4月2日,美国白宫突然宣布对全球商品加征10%的普遍关税,同时对一些国家按所谓“对等原则”征收更高关税。

中国首当其冲,被加征高达34%的关税,欧盟也被征收20%。

这一决定很快引发全球关注和不满。

显然,特朗普并不打算就此停手,而是试图通过制造关税压力来重新划分国际贸易格局,逼迫各国屈服。


面对美国的强硬挑衅,中国并没有退让,而是以更快的速度、更明确的立场作出回应。

仅仅两天后,4月4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商务部和海关总署接连发声,发布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力度之大、反应之快,令外界震惊。

这次中国采取的,是被外界称为“11箭齐发”的组合拳:自4月10日中午12点01分起,中国将对所有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几乎涵盖了全部对美贸易商品,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来而不往,非礼也。

这并不是简单的“对等反击”,而是一种立场的宣示:中国不愿打贸易战,但也不怕打,更不会在被动挨打中委曲求全。

面对中方迅速出手,特朗普又抛出新一轮威胁——如果中国不撤销反制,美方将在4月9日进一步加征50%的关税。

但中国并没有因此示弱,反而态度更加坚定。


商务部明确表示,美方此举不仅是错误叠加错误,更暴露了其一贯的施压套路和霸凌本质。

中方的回应是干脆的:如果美方执意一意孤行,中方将坚决奉陪到底。

这一轮博弈中,中国展现出的不是情绪化回应,而是战略层面的沉稳和清晰。

不仅速度快、措施实,而且有理有节,既展示了自身的底气,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特朗普要谈判?

中方强硬有力的反制,显然打乱了特朗普原本设想的节奏。

起初,他连续两天在社交媒体上频频发文,对中方大发雷霆,言辞激烈、情绪失控。

但就在他返回华盛顿的途中,态度却出现了转变。

在“空军一号”上接受媒体采访时,特朗普话锋一转,表示愿意与中国进行谈判,并抛出了一个前提条件:中方必须“解决与美方的贸易逆差”。

这个表态看似强硬,实则透露出妥协的迹象。

特朗普此前一贯使用的是“消除贸易逆差”这一说法,强调的是中方必须全面让步、单方面纠正所谓的“失衡”。


但“解决”一词的使用,明显语气缓和了不少。

这不再是简单的施压,而更像是一个谈判的起点,美方似乎开始为可能的互让与妥协预留空间。

美国媒体分析认为,特朗普及其幕僚原本并未料到中国的反应会如此迅猛、措施会如此坚决。

中方不仅快速出台高强度反制措施,还以法律手段展开国际行动。

中国已经正式向世界贸易组织(WTO)递交相关文件,启动争端解决程序。

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已有160多个WTO成员国收到了中国的通报。

这意味着,中国把这场贸易冲突拉回到了国际多边规则体系之中。

这一点意义重大。

中国在坚持斗争的同时,也在强调规则与秩序,展现了作为大国的责任与姿态。


接下来的关键,是看美国是否敢于面对这一公开、透明且有约束力的平台,真正坐下来与中国进行有诚意的磋商。

外界对这场风波的本质也看得越来越清楚。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直言不讳地批评称,特朗普并非真的关心经济结构问题,他更在意的是如何展示强权,让其他国家屈服。

他甚至用“恶意的愚蠢”来形容特朗普政府此番对外政策,认为这严重损害了美国作为“全球贸易秩序推动者”的形象。

相较之下,美国国内不少舆论却对中国的经济表现给予肯定,认为中国展现出了极强的抗压能力与应对智慧。

风暴之下谁更冷静、谁更理性,答案已日渐明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