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的班会课,小李突然举手问:"张老师,听说以后英语要从主科变成副科了,是真的吗?那我们还要不要学英语啊?"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看着他们或担忧或兴奋的表情,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我这几年一直在思考。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农村学校的英语课还是个"稀罕物"。我们学校只有一位英语老师,教全校六个年级的课。那时候,孩子们学英语就像隔着厚厚的雾看远山,模糊而遥远。后来调到城里的重点中学,情况则完全不同——家长们挤破头给孩子报英语培训班,有的孩子小学还没毕业,词汇量已经赶上了初中教材的要求。
同样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为什么会有如此天壤之别的学习环境?教育本该是公平的起跑线,可英语学习却好像成了一道明显的分水岭。
老实讲,我能理解那些呼吁"英语退出主科"的声音。毕竟,投入那么多时间精力去学一门可能一辈子用不上几次的语言,看起来确实有些得不偿失。再加上现在翻译软件越来越智能,似乎更加强化了这种"没必要"的感觉。
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
(前天备课时我突然想到一个场景:几年前带学生去北京研学,在故宫遇到一群外国游客迷路。当时我班上一个平时英语成绩一般的女孩子主动上前帮忙,虽然语法错误百出,但硬是用比划带说把路线解释清楚了。事后她告诉我,那是她第一次感觉到"英语原来真的能用来交流"。那一刻她眼中的光彩,至今让我记忆深刻。)
英语从来就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是一扇窗口,一把钥匙,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平等获取世界资源的权利。我常想,如果英语真的被"降格"为副科,最先受伤的必然是那些没有额外教育资源的普通家庭孩子。
城市里的家长依然会坚持送孩子去各种英语培训班,依然会为孩子创造语言学习环境。而农村的孩子,或者普通工薪家庭的孩子,他们的英语学习机会将被大大削弱。英语很可能会像钢琴、击剑一样,逐渐成为一种"特权教育",成为衡量家庭条件的一个标志,而非人人可及的基础技能。
我在想,任何一项教育政策的调整,都应该首先考虑它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在强调传统文化教育、减轻学业负担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该思考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平等地获得语言学习的机会?
英语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语言本身,更在于通过语言学习培养的开放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有时上课讲到某个语法点,我会忍不住跟学生说:"你们看,英语中的完成时态,其实反映的是西方人对时间的独特理解方式。"语言从不仅仅是交流工具,它承载着特定的思维方式和文化逻辑。通过学习一门外语,孩子们能够获得看待世界的另一种视角,这种能力在今天这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显得尤为珍贵。
去年期末,我收到一封来自已经毕业十年的学生来信。他在信中提到,大学毕业后,正是当年在中学打下的英语基础,让他有勇气申请出国交换项目,而那段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职业轨迹和人生视野。"如果当年没能在公立学校系统学习英语,我可能根本不会考虑这条路。"他在信末写道。
无论英语在应试教育中的地位如何变化,我们都不能忽视它作为一种基础能力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我想说的是,降低英语的学科地位看似是在减轻负担,实则可能是在拉大差距;表面上是在尊重个性发展,实际上却可能限制了许多孩子的未来选择权。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复制不平等,而是为了创造更多可能。
对于班会上小李的提问,我最终是这样回答的:"英语的重要性从来不因它是主科还是副科而改变。关键在于,它能否帮助你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窗户。无论政策如何变化,能够熟练使用一门外语,永远是你的优势,而不是负担。"
前几天跟同事聊天时,她半开玩笑地说:"张老师,你说得没错,但问题是,我们现在只剩一道单选题——如果英语不再是主科,学校还会有足够的师资和课时吗?"
这个问题,我至今没有答案。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中,既能减轻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又能确保每个孩子,无论家庭背景如何,都能获得平等的语言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