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足成年队在世界杯预选赛上出线形势不好,中国足球找不到方向,以前的时候,中国足球成年队战绩不好,但青少年队成绩不差,历史上还出现过李华荺这样的天才少年。结果呢,今年,中国U17青少年队参加2025年世少赛世界杯小组赛两连败提前出局,给中国足球泼了一大盆冷水,虽然最后一场胜了泰国,找回点颜面,但对于问题毫无意义。
可能是去年亚洲杯青少年赛上,这支队伍成绩不错,让中国足球有了一点期望,宋凯还亲自督战,没有想到,足协的重视并没有让这支队伍产生战斗力,第一场小组赛败给沙特,第二场小组赛败给乌兹别克,铁定小组不能出线,也就完全没有希望进军世界杯了,成年队也没有败得这么惨过。
第二场输球后,确定出局,足协连夜开会总结,宋凯最后结论是不能想着“一换即灵”。说实话,宋凯能得出这个结论也是难得,中国足球一输就换教练的做法流行很久了,无论在哪个层次的队伍里,都是流行输球怪教练,或者怪哪个队员,如果能得出来不是换教练就能解决问题的结论,也是进步。
中国人受传统评书影响太深了,中国球迷也以为中国足球比赛像古代打仗那样,主帅出马单挑,胜了就整个战斗取胜了,所以中国足球输球,抱怨教练的时候比较多,甚至在俱乐部层也存在这个现象,球队成绩不好就换教练,换帅如换刀,更令人奇怪的是,换了教练后,成绩还真的能好上一阵子。
哪果说足球比赛是打仗,那还有一句话,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频繁换教练必然影响教练和球员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球员能不能服从教练的安排,那要说上一阵子。
在战场上,士兵和指挥官的关系,那是生命托付关系,在球场上,球员与教练有什么样的托付关系呢?这一点,中国足球应该想一想,在职业化之前,中国足球教练是有成长阶梯的,只有青训成果的教练,才能带队成年队,只有B级教练几年后,才能升级A级教练,按照设计的制度,只有A级教练才能带职业队,现在这个传统,还有没有认识到,还有没有人觉得是论资排辈?
第二个问题,是青少年培训的问题,职业化之前,中国足球的球员大多不是专门练足球的,大多是练田径不成功,在十四五岁之后才练足球。到了职业化以后,中国足球要从娃娃抓起,练足球也是从娃娃开始了。
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踢足球也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项目,竞技的最根本内容是体能,是综合身体素质。职业化以后,中国足球认为青少年的培养就是练足球,放松了身体素质的练习,而身体素质的练习没有捷径,而中国人在改革开放后习惯了找捷径,结果练踢球的时间多,忽视了练身体,虽然在青少年的比赛中成绩好一点,但是到了成年队,比赛的内容就是以身体为主要内容了,结果就是好多球员在青少年阶段踢得好,到了成年队就踢不出来,上不了场了。
再有一个问题,可能是商业的需要,需要出成绩,青少年训练为了商业,不得不让球员在各级比赛上出点成绩,然后才能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才能向俱乐部输出球员换得利益,我们看到的现象就是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喜欢到各个赛场打比赛,比赛过多,必然影响训练计划,最重要的是影响身体的系统训练,结果就是中国足球的运动员身体越来越差,到了成年队自然是越来越差,好多人认识不到这个错误,还习惯找理由说以赛代练,一输球就说比赛时间少,没有经验。
当前的中国足球最缺的不是赛场经验,而是球员的身体综合素质。中国足球的青训不是练习脚尖上的球技,而是练习青少年球员的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