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2025年4月11日晚,美国伊利诺伊州一辆载有超过10.9吨鸡蛋的半挂卡车突发大火,火光照亮夜空,车辆几乎完全被吞噬。这起发生在美国家庭餐桌“核心物资”身上的意外,不只是交通事故,更是在美国“蛋荒”持续、蛋价飙升背景下的一场讽刺性插曲。没有人员伤亡,却让民众对现实的无力感进一步升温。火灾烧掉的不只是10吨鸡蛋,而是当前美国民生危机的一个浓缩象征。



截至目前,美国的鸡蛋价格已连续数月处于高位。尽管三月数据显示略有下降,但每打鸡蛋的平均零售价格依然高达6.27美元,比去年上涨了75%。在一个强调“通胀缓解”的国度,这一数据的背后是越来越多低收入家庭被迫减少蛋白质摄入,是儿童营养供给日益紧张,是快餐连锁和食品加工厂集体陷入成本压力,是无数人对所谓“物价稳定”的现实幻灭。

伊利诺伊州火灾发生的时点极为敏感。不仅因货车中储运的鸡蛋数量庞大,更因为它撞上了一个象征性节点——鸡蛋正从一个寻常农产品,变为美国物价焦虑的标志物。疫情、禽流感、通胀、关税政策叠加,鸡蛋变成了食物通胀的晴雨表。而现在,它们还“起火”了。

本轮鸡蛋价格暴涨的始作俑者是禽流感。自2022年以来,美国因高致病性禽流感已扑杀超过1.68亿只家禽,其中多数为蛋鸡,供应链在短期内遭遇致命打击。随后,在全球能源、饲料价格上涨,以及劳动力紧缺等因素叠加下,鸡蛋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但问题不仅止于自然与市场。



一方面,美国联邦政府对鸡蛋危机的政策应对显得左支右绌。一边试图从拉美、亚洲等地区紧急进口鸡蛋以补缺口,另一边却在特朗普政府主导下推行更强硬的“对等关税”,对包括鸡蛋在内的农业进口产品加征税收,制造了显著的政策互斥和进口障碍。在全球供应链已然紧张的背景下,这种关税政策无异于“自断援军”,直接造成国内供给恢复乏力、价格失控。

另一方面,美国几大食品集团和农业企业的“利润追逐逻辑”也在本轮危机中暴露无遗。以美国最大的鸡蛋生产商卡尔-梅恩公司为例,该公司在2023年净利润增长超300%,大幅超过行业平均水平。面对物价飞涨,公司管理层却在公开场合“否认市场操纵”,但其定价权早已主导零售链条,引发民众和舆论广泛质疑。这种高度垄断结构的存在,使得鸡蛋这种基础消费品在危机中更加易受操控,政府监管却形同虚设。

而从消费者端来看,美国普通民众已逐渐对“蛋荒”失去耐心。超市实行限购、价格每日浮动、打折产品秒光成常态。一些中低收入家庭开始以豆腐、土豆等低蛋白食品替代鸡蛋,学校营养配餐被迫压缩,餐饮企业缩减菜单,鸡蛋从“主食配角”变为一种“奢侈蛋白”。这一切正演化为民众对联邦治理能力的深度失望。



更具系统性意义的是,这场“蛋荒”所揭示的并不仅仅是一次农产品短缺危机,更是美国农业体系与政策工具集体失灵的缩影。一个高度依赖集中化、工业化、跨洲运输的农业系统,在面对疫情与地缘政治的持续冲击下,暴露出近乎脆弱的依赖链条。一场禽流感足以让全美鸡蛋市场数月混乱,一辆货车起火便能上新闻头条,这种系统稳定性的脆弱令人咋舌。

美国向来以食品工业化与高度现代化引以为傲,但如今的鸡蛋价格、供应紧张、产业垄断与政策混乱,却暴露出一个难堪现实:现代化系统若缺乏制度韧性、协调能力与公共责任,就可能在危机中变成无效空壳。政府想救市,企业想盈利,消费者却只能咬牙买单,这种“脱节式运行”本身就是一种危机。

伊利诺伊州火灾事件虽属偶发,但其象征意义极大。火可以扑灭,但“蛋荒”背后的失控却远未结束。真正的问题,不在鸡蛋上,而在整个国家治理的逻辑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