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勋的雕塑创作始终保持着一种鲜明的独立姿态,既区别于学院派的传统范式,也超越了风格化的局限。他的艺术探索呈现出清晰的演进轨迹:早期侧重于形式语言的突破如《失缺平衡》《呼吸》等作品,逐渐转向对观念深度的挖掘,并在2007年后的《李明庄计划》中巧妙融入了东方美学特质,再到《彩虹计划》《谷地计划》等系列作品。这种创作路径的转变,正是他主动与古典雕塑和学院体系保持距离的明证。
谭勋在 < 我与非我-在解构与重构之间 > 展览现场
他的创作方法论具有鲜明的辩证特征:一方面,他高度重视形式表达,但摒弃了现代主义对纯粹形式的迷恋,转而强调材料本身自带的“物性”与形式感;另一方面,他注重观念建构,却始终将观念锚定在材料特性、观看机制与文化语境的多元对话中。这种双重取向使他的作品既避免了空洞的形式游戏,又摆脱了观念艺术的艰涩倾向。
谭勋
《缺失-平衡》
综合材料
2000年
《李明庄计划》系列中,谭勋系统性地通过物质材料探索“量”与“变”的辩证关系。这一创作理念的形成,既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格物致知”的哲学思考,又吸收了西方波普艺术对日常图像的转译方式以及极少主义的形式构成法则。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广泛收集普通民众的日常器物,通过将传统山水意象与这些生活物件进行观念性并置,在物质重组中构建出具有鲜明中国当代生活特质的视觉场域。这一系列实践标志着他创作方法的重要转型:从传统架上雕塑的单一形态,逐步拓展至装置性的物质剧场,最终形成了更具社会介入性和现实指涉性的空间叙事。
谭勋
《李明庄计划作品2011-1》
综合材料
2009-2011
谭勋的作品为当代雕塑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一种开放而理性的材料观,能够成为突破艺术语言边界的有效路径。他的作品既是对既定艺术规则的挑战,更为雕塑语言的当代转型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解决方案,展现出材料思维在艺术创新中的关键价值。
谭勋
《铁草》
320×200cm
2019
《彩虹一号》的诞生,标志着谭勋在艺术语言与社会观察之间建立起独特的对话方式。这件作品以极具当代性的视角捕捉社会现实,通过对“彩钢板”这一工业化材料的创造性转译,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建材以极简主义形式重构为传统山石的意象,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悖论。
谭勋
《彩虹计划》
850×550×430cm
彩钢板 铆钉
2018年
此后,该系列作品以艺术巡展的形式穿梭于中国十余个城市,使作品本身成为丈量社会空间变迁的移动标尺。这些不断游走的装置,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景观的鲜活见证,也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城市发展问题的深刻反思。
谭勋
彩虹中国计划——彩虹石
年代:2024
材质:多色大理石
尺寸:37cm×25cm×21cm
《谷地地理计划》是谭勋探索科技与艺术边界的重要实践。艺术家运用基于谷歌地球API开发的软件“谷地地理技术”系统,通过卫星遥感数据重构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在数字维度上再现了地质变迁的微妙痕迹。这件作品在技术实现上颇具开创性——它融合了高精度卫星成像与前沿3D打印技术,将虚拟数据转化为可触知的物质实体,由此构建了一个连接数字世界与物理现实的特殊界面。
谭勋
《谷地地理计划——民勤沙漠》
作品的深层意义在于对当代存在方式的哲学叩问:在坐标系不断重构的数字时代,人类如何重新定义自身与世界的关系?通过科技艺术的手段,将“量”与“变”的思考从物质层面拓展至虚拟空间,邀请观者以宇宙尺度的视角审视文明进程。这种超越地理局限的创作视野,不仅拓展了艺术表现的维度,更在科技人文的交叉地带,为我们理解现实与虚拟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新的认知路径。作品最终指向的是人类在浩瀚宇宙中寻找定位的永恒命题。
谭勋
谷地计划
年代:2023
材质:彩钢板
尺寸:1250cm×75cm×30cm
谭勋的创作实践,始终暗含着“聚沙成塔”这一古老智慧的深层逻辑。这一佛经典故(《妙法莲华经·方便品》)所蕴含的修行真谛——即便是孩童嬉戏般的聚沙之举,亦能通向觉悟之境——恰恰映照着艺术家二十年来的创作哲学。在他的艺术体系中,“沙”与“塔”构成了辩证的二元关系:前者代表着艺术语言的基本元素(材料、形式、观念等碎片化存在),后者则指向通过持续积累而达成的精神性建构。
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正如《道德经》“道生万物”的生成法则,在谭勋的创作中呈现为层层递进的演化轨迹——每一件作品都是前作的必然延伸,又是新可能的开启。材料物性的探索催生形式的突破,形式的实验又反哺观念的深化,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在“量”的累积中实现艺术本体的“变”。这种创作方法论,既是对传统智慧的当代诠释,也构成了其区别于主流雕塑实践的重要特征。
(来源:Guardian Art)
艺术家简介
谭勋,1974年生于河北保定,199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雕塑家、当代艺术家,涉及领域涵盖:雕塑、装置、绘画、影像及展览策划等。
现任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研究生导师,韩国诚信女子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会员(F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