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技术教育带回中国,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体现—专访FAANA主席浦莎莎与执行理事陆毅鹏

记者:近年我们注意到北美影视艺术家协会(FAANA)在影视教育方面有不少动作,尤其是与中国本土的交流。请问您们将影视技术教育带回中国的初衷是什么?

浦莎莎:我们由于工作而身在海外,但心始终系着中国。我们相信,一个民族要强盛,文化自信是根本。而影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它的技术发展和人才储备不能完全依赖外部。我们把影视技术教育带回中国,是希望以更国际化、避免“好莱坞中心化”的方式,帮助中国年轻一代掌握前沿的视听语言和科技手段,真正实现“少年强,则中国强”。

记者:将国际资源引入中国,这种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有何不同?

陆毅鹏:最大的不同,是我们不是照搬西方,而是助建教育体系的完善性和实用性。FAANA以国际电影人组织的身份,整合了国际包括海湾国家,如沙特等对先进国际影视技术的重视,把握某些地区在经济转型中出现的供需机会,以及教育在这个过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我们的情怀始终是:培养符合自身文化土壤和市场需求的影视人才。就像中国的民族经商之道讲求“义利并重”,把教育作为立国之道,不失为另一种新文化主权表达。

记者: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如何保护自身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被西方垄断?

浦莎莎:正如中国在经济上用保护政策、强化内需等手段抵御美国一家独大的狭隘贸易策略,文化领域也需要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和人才梯队。我们推动的影视技术教育,不狭义的崇拜好莱坞,而是一种在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路径。我们要有强大的本土人才储备,才能在国际叙事和流行文化中不被边缘化。

记者:如何看待文化艺术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陆毅鹏:文化艺术永远是国际的,它超越语言与边界。但这不代表我们要被某一种叙事模式所主导。中国影视技术强大不仅仅利于自己,还可以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动,特别是中东地区如沙特的影视与教育合作。我们相信,多民族、多国家共同发展,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主旋律。

记者:最后,您觉得目前中国影视教育最紧迫的任务是什么?

浦莎莎:是基础教育的提升。影视不只是镜头语言,更涉及人工智能、虚拟制作、后期算法等科技。如果我们不能从年轻人阶段就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技术观、审美观,就会被动地接受他人的价值系统。因此,我也会以自身的国际行业资源优势,在未来努力加大与中国基础教育机构的合作,把真正适合中国的影视教育体系的合作联系起来。

记者:您们多年来旅居海外,却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的影视教育,这背后是否也有一种深层的情感驱动?

浦莎莎:说到底,这是我们作为海外华人的一种家国情怀。我们常说“根在中国”,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真实的生命感受。我们之所以努力把最先进的影视技术和教育理念带回中国,不是为了口号上的“归国发展”,而是发自内心地希望自己的国家更强大、更有话语权。当我们在海外的影展、论坛上看到中国作品被认可,我们的价值观被接纳,听到年轻一代用流利的英文讲述中国故事,那种激动和自豪,是任何荣誉都比不上的。



陆毅鹏:是的,有时候旅居海外,是我们个人或家庭的选择,但那不是“离开”,而是另一种“守护”。我们身在异乡,但心一直在祖国。身处国际舞台越久,就越觉得,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做后盾,哪怕你再优秀,在世界面前依然会有一种漂泊感,一种寄于他人屋檐之下的感觉。所以我们总是想问,我们能做些什么?那就是用我们在海外积累的资源、技术、视野反哺,去帮年轻一代站得更稳、更高,看得更远。

浦莎莎:好些年前,我记得有一次在拉斯维加斯的一个电影技术展上,中国的展区面积很小,设备也有限,但我们看到了几位从中国来的年轻技术人员,特别认真地介绍他们的产品。那一瞬间我特别想哭。我心里就在想,如果我们能帮他们一把,让更多中国的孩子从小就接触到真正国际水准的影视科技,是不是下一次,这个展台会更大、更亮?

陆毅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推动基础影视科技教育的原因。我们不希望中国的孩子们永远做别人故事的“观众”,而是希望他们成为讲故事的“创作者”。文化是一个国家最深层的竞争,而文化产业的基础,就是教育和技术。我们今天做的事,也许短期内看没有什么宏大的成果,但它会像一颗种子,在未来开花结果。影视文化能出口,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出口的先行者。

浦莎莎:我们血液里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精神信仰,这种东西,是无法改变的。无论我们在哪,心里始终有一种责任感,那就是:我们不能只是“走出去”,我们更要“带回来”,带回中国应有的实力、尊严和未来。

作为海外华人,我们始终铭记自己是一颗有根的灵魂——那是深植于心的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无论身处世界哪个角落,心中那份对祖国的热爱与牵挂从未改变。我们深知,国家强大,民族自信,我们在海外才更有底气、更有尊严。

今天,我们作为国际影视人才组织的代表,推进影视教育和科技的方式,去支持中国年轻一代的成长,利用我们在国际间行业积累的资源和经验,致力于为中国的文化事业添砖加瓦。这不仅是一种专业使命,更是海外游子的一份真实表达。

我们真诚呼吁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无论你身在何方,只要你心中仍有那份对故土的热爱,就请行动起来。哪怕是一点点努力,也足以点亮一个人的梦想,也许也能改变几代人的未来。

愿我们的电影人,用光影尽情表达中国故事;愿我们的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拥有属于自己的声音;愿祖国越来越好,让每一位华人都能因自己是中国人而无比骄傲。



记者结束语:

在时代的浪潮中,总有一些人,默默肩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总有一些选择,不为名利,只为那一份刻在骨子里的民族认同。在与浦莎莎和陆毅鹏的对话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与教育的布局,更是一颗颗赤子之心在为中国影视的未来奔走。

身在海外,他们没有忘记来处;走向世界,他们始终心系祖国。也许真正的力量,正来自这份跨越山海的信念——把根扎在中国,把光洒向世界。

未来可期,我们共同期待更多像他们一样的“桥梁”,为中国的文化自信注入坚实的支撑,也为世界的多元讲述注入更多中国声音。

3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