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1月7日,太行山脉深处突然响起了震耳欲聋的炮声。在河北涞源县黄土岭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的司令员杨成武,正拿着望远镜紧紧盯着对面山头上日军的阵地。
这位当时只有25岁的红军将领万万没想到,他正在书写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指挥部队击毙日军中将级别军官的第一人,让那个所谓的“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葬送在太行山上。
杨成武将军
1939年秋天,日军华北方面军对晋察冀根据地发起了“冬季大扫荡”。那时担任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的是阿部规秀是日本中将,他在日本军界算是公认的“山地战专家”。
阿部规秀是出生于武士世家的职业军人,他还参加过日俄战争,在日军里有“名将之花”的美称。他带领的混成旅团装备精良,有山炮大队、骑兵中队这些,总兵力达到了1500多人。
在面对日军的大规模进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果断制定了“诱敌深入,集中歼灭”的战术。杨成武将军接到任务后,巧妙地将日军精锐引入太行山腹地。
11月3日,八路军在雁宿崖设伏,成功全歼了包括大佐在内的500余名日军。这场胜利让阿部规秀恼羞成怒,然后他就亲自率领主力部队进山“复仇”,这下刚好却落入了八路军的圈套。
两位指挥官的较量此时将正式开始。阿部规秀在日记中曾写下:“这次作战关系到帝国的荣誉,一定要铲平八路军的据点。”
而杨成武则在战前动员会讲道:我们要让小鬼子明白,太行山就是他们这些侵略者的墓地!
11月6日,日军进入了黄土岭地区。这地方的地形特别险峻,四周全部都是山,而且峡谷也很多,是个打伏击战的好绝妙之地。
杨成武把主力部队藏在教场村、上庄子这些高处,而且还让当地的游击队不停地去骚扰日军,不断地引着他们进入包围圈。
7日凌晨,日寇的先行部队在银坊那边遇到了八路军小股部队的偷袭,阿部规秀还真以为八路军主力就在这里,然后他就下令部队开始全力进攻。实际上这就是杨成武将军设的“迷魂阵”。等日军主力全都进了黄土岭峡谷,他就果断地下达了总攻的命令。
下午3点左右,八路军第一团炮兵连的战士发现山腰上有座独立院落,有日军军官在那儿活动。这时连长杨九枰亲自操作火炮,一连发了4枚迫击炮弹。
第3发炮弹准确地炸中了院子的中间,正在开作战会议的阿部规秀当场就被炸了重伤,当晚9点50分不治而亡。
这个细节在《晋察冀日报》记者雷烨的战地报道里写得非常详细:“敌酋阿部中将,正在屋中指挥,被我炮弹穿屋爆炸,碎片飞溅,击中其腹部及双腿”。
这个阿部规秀的死绝对不是偶然的。因为八路军的情报网在这次战役起了关键的作用,其实当地的武装工作队早就摸清楚了地形。
而且老百姓设置的路障让日军行动变慢,村民们还主动来报告日军的实时情况。这种大家一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方式,让日军像瞎子骑马一样,完全迷失了方向。
在战斗的战术安排上杨成武将军功不可没,他巧妙地使用了“连环伏击”的打法。先通过雁宿崖的战斗吸引敌人,再用银坊的袭击让敌人身心疲惫,最后在黄土岭给日寇致命一击。
这种一步一步来的战斗方式,彻底打乱了日军的战斗节奏完全被打懵了,日军的作战报告里曾写道:八路军的战术非常奇怪,一会儿集中一会儿分散,我们根本找不到也抓不住他们的主力。
还有就是,炮兵的精确打击真是神来之笔!当时八路军用的是82毫米迫击炮,最远能打2850米。在这复杂的山地环境下,还能准确打到目标,这完全说明了我军炮兵技术的扎实和高超,同时也多亏了之前详细的地形侦查。
战斗结束后发现的日军的文件记录,阿部规秀直到死都不相信八路军能有如此准确的炮击。
当阿部规秀死了的消息传到日本后,引起了整个朝野的震惊。11月21日,东京举行了“悼念阵亡将士大会”,陆军大臣畑俊六亲自主持。
《朝日新闻》连续3天进行了专题报道,而且还感叹说:自从皇军成立以来,中将级别的军官战死还是头一回。这场战役彻底打破了日军不败的神话。
在延安,当主席看到战报后拍案叫好,他说道:要告诉全国人民,我们的八路军是能够击毙日本中将的!朱总司令称赞这场战役打破了日军所谓的分区扫荡战术。
而且最耐人寻味的是蒋介石的反应,虽然国民政府未公开宣传这场战役,但他私下里授意《中央日报》转载相关的消息,其实就是默许了这个鼓舞全民抗战士气的捷报。
这场战役的胜利其实影响是非常大的,在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就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之前被阿部规秀当作是“一群乱七八糟的散兵游勇”的八路军,在战场上表现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强大战斗力。
这让日军华北方面军不得不重新审视敌后战场的实际情况,没办法只好改变他们原来的作战策略。
黄土岭战役代表的不只是这场战斗的胜利,更是两种战术观念的大碰撞。阿部规秀到死都坚信的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在我们人民战争那广阔的天地面前,显得特别苍白无力。
这场战役留下的不只是首次击毙日军中将,还揭示了一个真理,那就是真正的名将永远在捍卫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