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头丰收。涪陵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近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作为区域品牌的涪陵榨菜以“非遗密码+现代智造”的双重基因强势登榜。

这碟诞生于长江之滨的“国民小菜”,以百年传承的匠心工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从巴人“菹”文化到现代产业集群,涪陵榨菜的突围之路,折射出中华民族品牌守正创新的使命担当。

从百年腌菜到“金疙瘩”

奏响守艺与创新二重奏

走进中国榨菜发源地——涪陵榨菜历史记忆馆,关于榨菜源头的“记忆”便从这里打开。1898年,涪陵商人邱寿在下邱家院开设作坊,将青菜头剥皮去筋,用竹篾穿起上架晾晒,在江风中慢慢脱水。半干后,收进瓦缸加盐腌制,再用木箱压榨去盐水,拌料装坛发酵。五六个月后,嫩脆鲜香的菜便腌制成功,他将此腌菜取名“榨菜”,这便是“三腌三榨”工艺的由来。

历经百年沧桑,传承匠心味道。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平在传授榨菜制作技艺时对徒弟们语重心长地说:“怕吃苦,腌不了榨菜。从原料到成品,17道工序要求也十分精细严格。就拿晾切丝来说:下雨天切,湿气重;大热天切,菜里就会有股异味。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唯有诚心正意,精益求精,才能做好一碟榨菜。”

在江北街道的万亩青菜头种植基地,清晨的江风裹挟着湿润的水汽。这正是制作传统风脱水榨菜的最佳时机——菜农们将青菜头串成“菜龙”悬挂于长江两岸,借助独特的气候,让江风带走60%的水分。这道传承百年的工序,造就了涪陵榨菜特有的柔韧口感。

而在涪陵榨菜集团的智能化车间,科技与传统正在谱写新篇。首台榨菜智能剥筋设备问世,它成功攻克了榨菜“剥筋难关”;采用“栅栏保鲜”技术,包括香辛料天然保鲜、充氮保鲜、巴氏杀菌和铝箔锁鲜等手段,全面取消苯甲酸钠等防腐剂的使用;精密的多头称秤系统替代了手工装袋,使得每袋榨菜的计量高效而精准。企业仍坚持在核心环节保留人工技艺,经验丰富的“把作师傅”用手掌感知盐分渗透程度。“我们不是用机器取代传统,而是用科技守护传统。”集团董事长高翔说。

在涪陵人的努力下,“青疙瘩”变身“金疙瘩”,涪陵榨菜从长江边的农家小菜碟成为与欧洲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比肩的“世界三大名腌菜”。

从田间地头到佐餐美食

涪陵榨菜破解产业密码

在涪陵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大屏上,跳动的数字勾勒出完整的产业图谱:上游73.5万亩青菜头种植基地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亩均增收1200元;中游20家龙头企业构建起从育种到深加工的垂直链条,2023年涪陵榨菜产销成品榨菜51.28万吨,销售收入53.14亿元;下游3000家经销商网络覆盖全国,电商渠道年增速明显。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青菜头品种的选育及应用上。”渝东南农科院榨菜研究中心主任沈进娟介绍,通过自主研发的“渝早100”“涪优928”“涪杂5号”“渝直90”青菜头品种,不仅品质、产量都得到大幅提升,而且在成熟期方面也得到了优化。“渝早100”属于早市栽培品种,它从10月底开始上市,一直到12月下市。加工用青菜头集中在2月成熟,晚熟青菜头则在3月至4月与市民见面,市民有半年时间都可以吃到新鲜上市的青菜头,这使得涪陵青菜头的供给方面拥有绝对优势。

创新突围

解码非遗基因的破界行动

在重庆飞往全国的航班上,一袋涪陵榨菜开启味蕾,这道佐餐美食正以它独特的方式为旅途中的人们带来全新体验。涪陵榨菜还远销日本、加拿大、英国、越南、韩国、马来西亚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领跑产业的又一颗新星。

产品创新同样令人瞩目。涪陵区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积极培育青菜头新品种,开发休闲榨菜、健康榨菜、榨菜酒、榨菜酱油等新产品,有效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涪陵将通过平台搭建、标准认证等举措促进产品扩大出口。

“榨菜是涪陵的‘金字招牌’,是享誉国内外的区域形象代表。”涪陵区相关负责人说,涪陵区将用好占地1.5万平方米的榨菜历史记忆馆,构建集文化传承、标准输出与跨境贸易于一体的产业生态中枢。通过加快构建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龙头企业将发挥“头雁效应”,串联起从原料种植到智能生产的全产业链条,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通过跨境电商渠道将千年腌菜文化输往全球餐桌。 从入选国家级非遗到斩获全国调味品十大产业基地殊荣,从脱贫攻坚支柱产业到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涪陵榨菜的百年征程恰是中华民族品牌崛起的缩影。此次入选工信部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录,恰是涪陵榨菜以地道中国味演绎守正创新辩证法的生动诠释。当百年窖池的腌渍智慧碰撞智能制造的精微刻度,当巴渝山水的物产基因跃升为全球餐桌的文化符号,这包方寸之间的榨菜,已然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进阶的时空切片。(袁晓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