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王勇 编辑/赵乾坤】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人才的支撑,而当前文旅人才困境已成为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当文旅产业在时代浪潮中加速裂变,一场关于“人与城”的深层对话正在南海之滨展开。观察者网在4月11日启幕的2025海南国际文创周上发现,该活动正以“共振·见微”为弦,在三亚弹奏出城市更新与人才觉醒的双重变奏曲。
“项目本身是最好的产教融合实践基地”
“海南国际文创周希望通过引导相关机构、企业、高校和从业者关注微观环境中的创新力量。从个体教育模型到街区复兴,这些微观层面的量变正在催生产业发展的质变,以‘见微知著’的观察视角,为文旅人才建设及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平台和新思路。” SMART度假产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海南国际文创周创始人王旭对观察者网表示,当前,文旅产业相关岗位人才极度匮乏,旅游类的高校毕业生在担心就业问题,企业家在为人才梯队建设而苦恼,相关部门在忧虑辖区闲置资产如何盘活……规划、设计、建筑、运营等方方面面的人才短缺已成为文旅行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王旭认为,目前企业、高校之间缺乏有效联动,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多数旅游类的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适配于强调创新驱动的文旅产业,所以,现在已经有大量文旅行业的一线“操盘手”投身职业教育,试图培养出与需求匹配的人才。
在文旅行业,每个顶级IP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所学校。王旭介绍,“以迪士尼为例,作为文旅界的顶级航母,迪士尼为了自己的人才培养,专门建了一所对内招生的职业学院,为员工提供学习和培训机会,其产业课程内容结合了表演、艺术人文、科学技术和领导力创新等,几乎涵盖了培养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全部内容。这就是围绕产业需求建立的学校,为这个产业在培养实用型人才。”
王旭强调,“项目本身就是最好的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只有真实场景下的真操实练,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更应该是成长者”
文旅产业与教育的融合,是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海口经济学院雅和设计工程学院院长常镪对观察者网表示,文旅业产教融合是一种新型职业教育模式,其核心在于促进旅游职业教育链、人才链与行业创新有机衔接,打破传统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壁垒,实现职业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
“我认为旅游职业教育应该成为行业人才的孵化器,这个孵化机制最重要的一点是‘真实推动’,将真实的行业(项目)导入到学生教育里面,同时,通过社会评价来进行教育成果的评估。”常镪表示,“学生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学习者,更应该是一个成长者。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学生们能够更早地接触市场,了解行业需求,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产教融合赋能,既解决了文旅业人才短缺问题,又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我们的教育更看重的是素养教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面对不同环境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大连869设计学校创始人杨波对观察者网说,“作为集艺术设计教育、文创产品研发、国际设计类展览、艺术类高端访学、游学于一体的教育机构,我们与其他教育机构最大的不同就是,不设立早上上学时间,大家在这个地方自由生长。思维与创造力只有在没有束缚的环境下才能灵光闪现,才能有发散性和拓展、创新能力。”
杨波表示,“我们的教育模式通常是通过公益性展览和大赛的形式,为年轻人提供沟通、学习机会和与国际接轨的机遇,大量艺术家与一线文旅企业家与学员互动,让年轻一代准文旅人直接获得行业发展现状、了解行业需求,校正自己能力提升的坐标,同时增强自信。”
“专业技能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真诚”
“产业需求驱动教育方式。” 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汪莎认为,“教育同产业共同进化的时候,产教融合才能真正实现。我们要培养有文化解构能力、场景重构能力、价值共生能力的文旅人才。”
“对于文旅行业的人才教育与培养,其实更多是课本以外的东西,更多的是要实践。” 黄河宿集创始人、华正文旅董事长陈祖品对观察者网强调,“旅游是提供一种让人愉快的服务,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行为。从服务层面讲,专业技能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真诚,你的微笑是发自内心,而不是职业化微笑;同时把客人当朋友,要有分享美好、分享快乐的能力。从用人层面讲,这个人要能与团队同频共振,哪怕专业技能差一点,但是真诚的态度、良好沟通和学习能力才最值得看重。”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