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2025年4月12日,以色列军方高调宣布,其第36装甲师已完成对加沙南部城市拉法的全面包围,同时建设了“莫拉格走廊”防线,将拉法与汗尤尼斯彻底隔离。这一行动是以色列此前声称“完全夺回加沙主权”计划的重要一环,旨在彻底摧毁哈马斯武装的残余力量。然而,对地缘局势稍有了解的人都清楚,这不仅是一场军事推进,更是一场冷酷、系统性的人道主义灾难的加速器。以色列的军事“胜利”,正在用平民的鲜血与流离失所的命运换取。



拉法的战略地位无需赘述,作为加沙地带与埃及接壤的门户城市,它是加沙230万人口在持续战火中逃生的最后通道。而今,这个出口被彻底掐断,变成包围圈中的死地。据联合国估计,自以军重新发动大规模进攻以来,已有超过95万人被迫从拉法向狭窄、资源匮乏的沿海地带撤离。以色列反复空投传单、广播喊话、网络发布撤离令,乍看是“人道安排”,实际上却是通过“合法性伪装”进行的强制驱赶。

以军辩称,这场攻势是为彻底消灭哈马斯残存的军事力量,但现实并不站在其叙事一方。哪怕是以色列内部的批评者也开始质疑:这样的地毯式围困与城市攻坚到底能否有效打击极端组织?还是在无差别轰炸和平民驱逐中,反而激化仇恨,促使更多人走向极端?无论以色列政府如何强词夺理,事实无法掩盖:拉法被围困是对平民的双重惩罚——既剥夺他们的逃生权,也彻底摧毁他们的生存条件。

必须指出,以军此次行动中复活的“莫拉格走廊”并非新设,而是以色列2005年撤出加沙前在南部定居点设立的军事缓冲区,如今被重新军事化,其象征意义令人警觉。这不是单纯的军事围堵,而是一种领土重建信号——以色列正在通过军事占领悄悄重塑边界,制造“事实上的主权更替”。这完全背离了其对国际社会在撤军协议中的承诺,等同于对加沙的“二次吞并”。



而与此同时,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虽然口头呼吁“保护平民”,但实际行动却一再纵容。特朗普政府不仅对以色列提供新一轮军事援助,更在安理会否决任何试图推动停火或谴责以方暴力的提案。在这样的国际庇护下,以色列无所顾忌地将加沙转变为“集中战区”。人道法、战争规则、最基本的国际共识在这种双重标准下已然成为笑话。中东的国际秩序,如今早已不是正义与和平的博弈,而是实力与投机的角力场。

对以色列而言,短期内,这种“铁腕策略”或许能取得一时的战果,但其长期战略代价正在迅速膨胀。拉法事件已彻底撕裂地区信任。埃及、约旦等原本维持脆弱外交平衡的邻国民众情绪已濒临爆发,多国政府正承受来自街头与议会的双重压力。伊朗与黎巴嫩真主党更是公开宣称,若以色列越过“人道底线”,将考虑“直接军事回应”。更糟糕的是,这场战争正在激发全球穆斯林社群的愤怒,加剧西方国家内部的种族撕裂与安全风险。

巴勒斯坦问题从来不是纯粹的地缘纠纷,而是全球秩序正义的试金石。而今,拉法的围困不是个案,而是一个时代症候,一个多边机制失灵、强权逻辑统治、法理秩序崩塌的现实写照。在这个背景下,任何呼吁和平的声音都显得苍白无力。因为一个失去规则的世界,是没有和平可言的。



拉法的围困或许将在军事通报中被简化为“地面推进成功”“敌方据点被压制”,但在历史的注脚中,它将留下更沉重的烙印。这是一场对国际人道主义的集体羞辱,是对民族尊严的公开凌辱,是一次被国际社会“默许”的战略暴行。今天是拉法,明天会是整个加沙。当战争成为获取战略红利的默认手段,和平就变成了无法兑现的谎言。

拉法不是终点,它只是深渊的开始。真正的包围圈,从来不是坦克形成的防线,而是沉默、纵容与无视共同构建的灾难回音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