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2025年4月12日,伊朗与美国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结束了第一轮间接会谈。双方均使用“建设性”形容对话气氛,并同意在下周继续谈判。在表面的和风细雨背后,这场迟来的外交接触更像是一次各取所需的“缓兵之计”——并非走向解决,而是各自在危机边缘的战术回旋。
自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美国对外政策的强硬基调再度确立,中东方向更是回归“极限施压”的老路线。在过去三个月内,美国频频加码对伊朗的制裁,甚至默许以色列对伊朗境内目标进行“定点打击”,令波斯湾局势一度升温至战争边缘。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启动与伊朗的接触,并安排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前往阿曼与伊方间接对话,明显不是出于善意对话的“觉醒”,而是为了压制战局外溢、防止全面失控的危机管理。
特朗普政府的逻辑从未改变——谈判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管理敌人。本轮会谈选择“间接模式”,即双方不在同一房间,由阿曼外长巴德尔进行传话。这种操作既说明双方互信程度为零。所谓“建设性”,不过是外交辞令中的保留剧本,是为下一轮施压争取合法性和舆论空间。
特朗普曾在第一任期撕毁伊核协议,并亲手发动“斩首苏莱曼尼”行动,如今却又派出特使重启对话,不能不说是一种矛盾表演。然而,这并非特朗普立场软化,而是其“交易型外交”的典型体现。他愿意对话,但绝不等于妥协。他要的是屈服,而不是共识,是“赢得胜利”,不是“解决矛盾”。换言之,特朗普需要的是一个可以签名照相的“deal”,而不是一个真正可持续的和平架构。
反观伊朗,此轮谈判也绝非出于期待,而是战略克制的表现。伊朗外长阿拉格齐明确表示,不愿浪费时间,但也承认“谈判不会容易”。伊朗知道,美国不会轻易松绑制裁,更不会放弃对其核能力的持续打压;但在当前多线对抗、以色列攻击不断的背景下,保持外交渠道的畅通至少能避免陷入被动孤立。德黑兰需要时间,需要空间,也需要展示其理性一面,为其区域盟友、为支持者提供“可辩护”的立场。
此时阿曼这个在海湾政治中始终保持中立和调解传统的小国,再度成为美伊之间的“话语中介”,本身就是一种中东战略真空的象征。巴德尔在社交媒体上高调表态要“为全球和平与稳定作出更多努力”,语气中带有无力感。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美伊之间的问题不是一轮会谈能解决的,而阿曼也无法改变美国依旧以制裁为先、以武力为底的基本政策结构。
当前,伊朗核计划已经不再是2015年协议中的模样,其浓缩铀储备、离心机种类、技术水平均已远超当初。谈判的“技术面”已失去现实基础。对伊朗而言,真正关切的是如何解除制裁、恢复石油出口、融入金融体系,而非回到旧有条框中自缚手脚。而美国眼中的“回归协议”则不过是一种框架化管理手段,本质上依然是遏制伊朗在区域崛起的工具。
但是,当前世界秩序已悄然转向多极化,伊朗不再是孤军奋战的“弃儿”。它与中国的能源合作不断深化,与俄罗斯的安全联系稳步推进,还在积极修复与沙特、阿联酋等地区对手的关系,布局“去美元化”与“去西方化”的双线战略。而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则因持续战争、外交失误与战略透支而不断下滑。换句话说,今天的伊美对话早已不是“强权压制弱国”,而是“衰权焦躁面对新现实”的对抗调和。
下轮会谈将在4月19日举行。尽管地点可能不再是马斯喀特,但角色不会改变,阿曼仍是掮客,美伊仍是博弈者,而谈判仍将是虚与委蛇的权宜之计。真正的问题仍未开始解决,真正的让步尚未浮现。这种外交仪式背后,是更深、更险、更复杂的地缘对抗在持续堆积。
真正的问题从不是核技术,而是霸权焦虑;从不是协议文本,而是权力结构。在这个动荡年代,没有任何一场谈判能独自拯救世界,但每一次假和平,都可能为下一场战争埋下导火索。
伊美对话,是谈,也是在试探对方底线;是缓,也是在为下一场可能的撞击争取时间。这场“建设性”的烟雾背后,依然是冷战式的猜疑与算计。若无根本性妥协,这种所谓“对话进程”终将变成一次次无果而终的外交漂流。真正的较量,依然还在暗流之下等待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