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红男神“甜茶” 提莫西·查拉梅化身传奇歌神鲍勃·迪伦,这也是他继2018年电影《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奖提名之后,终于又有另一部强力“冲奥”之作,有望再度争取奥斯卡影帝!
影片讲述了史上最具标志性的创作歌手掘起背后那振奋人心的真实故事,全片以充满活力的音乐圈和动荡的文化居变为背景,一个神祕的19岁男孩鲍勃·迪伦带着吉他和非同小可的才华,从明尼苏达来到纽约,注定要改变美国音乐的轨迹。
随着他在一路成名过程中,建立起最亲密的关系,民谣音乐的变化也逐渐令他感到躁动不安,并且拒绝被定义,最后做出一个极具争议的选择,为全球文化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如果说有谁能用音乐定义一个时代,那个人非鲍勃·迪伦莫属。1941 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鲍勃·迪伦的童年生活深受教会音乐、蓝调和乡村歌曲影响,据他所述,他从 8 岁就开始尝试创作、10 岁开始弹吉他,并在高中时期就有自己的乐团。
大学期间,他渐渐对民谣音乐产生兴趣,开始在当地的加啡厅演出,随后毅然从大学退学,搬到纽约继续他的音乐梦。1961 年,鲍勃·迪伦与哥伦比亚唱片签约,两年后,他推出轰动当时美国社会的专辑《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
专辑中共收录 13 首歌曲,他在歌曲中唱出自身对战争和贫穷等社会议题的看法。60 年代的美国正值低潮,接连发生许多震惊大众的重大案件,包括总统肯尼迪遇刺、越战、古巴导弹危机等,这张专辑诚实反映躁动不安的时代氛围,让鲍勃·迪伦从此被奉为“一代人的发言人”。
专辑中,收录了一首名为〈Blowin' In The Wind〉的单曲,尽管歌词中没有提到“战争”二字,却隐喻战争的残酷与他渴望和平的心声,被誉为美国民权与反战运动的“圣歌”,在当时的反战和民权运动中被反覆传唱,成为鲍勃·迪伦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之一。
↓↓↓上下滑动,查看双语歌词 ↓↓↓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一个人要经历多长的旅途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鸽子要飞跃几重大海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才能在沙滩上安眠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要多少炮火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才能换来和平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那答案,我的朋友,飘零在风中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随风飘逝
How many years must a mountain exist
山峰要屹立多久
Before it is washed to the sea
才是沧海桑田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人们要等待多久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才能得到自由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一个人要几度回首
An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
才能视而不见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那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零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随风而逝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才能见苍穹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一个人要多么善听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才能听见他人的呐喊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多少生命要陨落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才知道那已故的众生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零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随风而逝
1965 年,鲍勃·迪伦发行歌曲〈Like a Rolling Stone〉,这首歌结合民谣的内省精神与摇俞的强烈及判逆,写出当代青年的榜徨与无奈。〈Like a Rolling Stone〉在推出后迅速登上美国与英国排行榜,后来更被《滚石》列为“史上具影响力的歌曲”之一。
尽管鲍勃·迪伦的作品常被视为反战与抗议的象征,他本人却多次公开表达对被贴标签的不满。他曾说:“我从不属于任何运动的一部分。”对他而言,创作的核心在于对现实的观察与诠释,而非局限于任何政治框架。即使如此,他的音乐至今仍被视为时代抗争的重要声音。
鲍勃·迪伦纵横歌坛超过 50 年,被公认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歌手之一,曾经获得格莱美奖、金球奖、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等诸多大奖。
不过他的成就并不仅止于音乐领域,2016 年,他大爆冷门拿下诺贝尔奖文学奖,诺贝尔奖主办单位瑞典学院认为“鲍勃·迪伦伟大的美国歌曲中,创造出新的诗意表达形式”让他成为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奖殊荣的歌手,也掀起一阵关于“歌词到底是不是文学作品”的激烈讨论。
据说一开始瑞典学院完全联络不到他,无法向他宣布得奖消息或邀请他参加颁奖典礼,好不容易联络上后,他告诉对方,自己“可能”可以出席,没想到又过了半个月,他写信表示自己深感荣幸但无法出席。最后在颁奖典礼上,由朋克教母帕蒂·史密斯代为领奖。
而在宣布获奖后的半年,鲍勃·迪伦才终于发表得奖感言:就像莎士比亚一样,我也经常忙于追求自己的创意,努力并处理平凡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我在正确的录音室录音吗?”、“这首歌的音调对了吗?”有些事情即使 400 年也不会改变。我从来没有时间问自己:“我的歌曲是文学吗?”因此,我确实感谢瑞典学院花时间考虑这个问题,并最终提供了如此精彩的答案。
这段感言不仅展现他对音乐创作的专注,也巧妙回应得奖争议。无论歌词能否被视为文学作品,鲍勃·迪伦的歌曲始终跨越时代,早已成为人们思考与感受生活的方式、反映人性与社会的永恒旋律。
《无名小辈》2024
导演: 詹姆斯·曼高德
主演:提莫西·查拉梅 / 艾丽·范宁
豆瓣6.8IMDb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