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在一个短视频、短剧强势抢夺人们眼球的时代,创作或者阅读一部长达40万字的小说是什么感受?

2024年,《钟山》杂志第3~4期上连载推出了胡学文长篇新作《龙凤歌》。2025年春,单行本《龙凤歌》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小说用43万字的篇幅,以一匹神秘的枣红马为线索,奏响关于一家四代人的命运交响曲。其中重点塑造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形象,彰显出普通人身上不屈的生命原力。这部小说获得了第三届“凤凰文学奖”首奖,而这一奖项此前两届全部空缺。


《龙凤歌》

4月12日晚,《龙凤歌》作者胡学文来到成都“浮于野”书店,与小说家罗伟章展开一场文学对谈。两位常年附身深耕长篇小说的小说家,分享了各自对对方作品的看法,自己在虚构文学创作中的心得、经验。


罗伟章(右1)、胡学文(中)

聚焦于普通百姓的生命史诗

写出了民间生活中毛茸茸的生命力

在当代文坛,胡学文是一位实力派作家。他的中篇小说《从正午开始的黄昏》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血梅花》获第十四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小说《奔跑的月光》被改编为陈建斌主演的电影《一个勺子》。《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曾被冯巩改编为同名电影。胡学文有耐心并善于创作长篇小说,2021年他推出55万字的现实主义题材小说《有生》,备受文坛瞩目,被誉为有中国式“百年孤独”之气象。1967年,胡学文出生于河北沽源县的一个乡村,18岁考入张北师范,毕业后回乡镇任教,有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乡村生活经验。胡学文的小说也多是乡村题材。但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乡土作家”,因为现在,人员流动频繁,“纯乡土”或“纯城市”身份已失效,自己更关注夹缝中的生存状态,小说强调写“人的命运”而非地域标签。

《龙凤歌》的内容和题材并不是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小说主人公朱灯和朱红是一对龙凤胎。朱灯性情温和,行事谨慎,以中专生身份实现“农转非”,一路顺遂;朱红性格刚毅,敢爱敢恨,婚姻破裂后,毅然投身服装事业,并培养一双儿女成才。母亲马秋月在朱灯、朱红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典型中国式家长的期待和寄托。直到第三代长大成人,马秋月才从生命不息的长流中感受到释然和幸福。朱灯、朱红兄妹迥异的性格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走向,谱写出一曲“龙凤歌”。从小说中,可以看到,普通人在时代浪潮的汹涌冲击下,如何在生活的风雨中艰难前行,又如何在岁月的磨砺中逐渐改善生活,实现家庭的点滴进步。

胡学文透露,《龙凤歌》的创作灵感源于曾经流行在民间的一个“龙凤胎相克”的迷信说法。在一个春天的早上,他突然由此想要以此写一个关于性格、时代与命运关系的故事。小说中对一匹红马的描述也格外吸引人。胡学文透露,在自己的少年时代,家里确实养过一匹马,“我放马、骑马,对马有深厚的感情。有一次下雨回家,马不走,要吃草。我淋着雨等着马吃饱。”

作为写长篇小说的同行,罗伟章坦言,作家之间难免存在“胜负心”,承认别人写得比自己好是需要勇气的,“但敢于承认,这本身是一种力量。”他诚恳表达自己对胡学文的钦佩和欣赏,“他的小说敢于直面社会与人性的复杂性,而且写出了民间生活中毛茸茸的生命力。在信息爆炸的当下,难得有这样坚持传统叙事,对讲好故事如此忠诚的写作者。 ”

长篇小说创作的秘密:

热爱和熟悉

虚构世界里人物的行动逻辑和性格命运走向,作者是如何设置的?这也是令读者好奇的话题。不同的写作者有不同的写作方法论。 胡学文提到首先需要明确角色性格与命运逻辑,并且需要靠着一股特定状态下的激情和热爱,写长篇小说是一种生命力的投入。罗伟章则透露,自己在写一部作品之初,往往并不清楚人物的具体行为和情节的发展脉络,“开始写的时候,完全不知道人物会有什么表现,也不知道情节会怎么发展。我一般是先找好第一句话。这句话像是一扇门 ,从这扇门中,我就进去’创作’一个世界。”

谈到此,罗伟章还特别分享一个心得,“写小说什么都可以虚构,唯独环境最好不要虚构。最好写自己最熟悉的环境。故事中的风、气息和水等元素才会显得真实而舒适。风如何轻拂,石头呈现何种姿态,这些细节都应该是作者内心深处所熟稔的。闭着眼睛都能写。比如说,一个来自大巴山的人,却非让人物出现在我从来没去过的深圳的某个街道上,就会写得比较别扭。当然可以做功课,但是肯定会有生硬和隔膜的地方。”

作家与地理的关系,罗伟章也认为,这是不需要特别去强调,不言自明的事情,“小说里的地理不是因纬度划分,而是靠生命感觉划分。我的小说里的风,跟别的作家写的小说里的风,肯定不一样。就像大巴山的风和三亚的风肯定是不一样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