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晋察冀根据地正和鬼子较劲,战火纷飞,炮声隆隆。咱八路军115师独立第一团,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老一团,出了个事儿,让人有点哭笑不得。团参谋长杨上堃,这小伙子,居然带着二十来号兄弟和家伙,玩起了“离家出走”。
这杨上堃可不是个简单人物。想当年长征路上,强渡乌江、奇袭腊子口,那都是玩命的活儿,他愣是带着兄弟们趟过来了。聂帅都夸他,说腊子口那一仗,他可是立了大功的。抗战一开始,平型关伏击战,他又冲锋陷阵,是个响当当的狠角色。
1939年,老一团在黄土岭干了票大的,把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给收拾了。这一仗打得漂亮,老团长陈正湘也升官了,调去当军分区司令员。按理说,这团长的位置,怎么也该轮到杨上堃了吧?毕竟资历、战功摆在那儿。可结果呢,上级却提拔了二营长宋玉林。杨上堃心里这个憋屈啊,就跟吃了苍蝇似的。
“另起炉灶”:闹哪样?
要说这杨上堃,打仗是把好手,可这脾气也有点爆,认死理。他觉得,论功劳,自己怎么也比宋玉林强,这回没当上团长,分明就是被穿小鞋了。心里这个疙瘩解不开,就琢磨着要“证明”自己。
这时候,一分区侦察科长袁彪跳出来了。这袁彪也对自己的位置不太满意,就跟杨上堃一拍即合,撺掇他“另起炉灶”。说是去徐水县拉起一支队伍,自己当老大,干出点名堂来,让上级后悔去。
要说这袁彪,出的这主意也真够馊的。这“另起炉灶”听着新鲜,可实际上就是分裂队伍,搞不好就成了土匪草寇。杨上堃也是一时糊涂,居然就答应了。二月的一个晚上,他带着人,拿着枪,就这么“离家出走”了。
一分区司令部一听,好家伙,这还得了!赶紧派人去追。三天后,在易县把这帮“逃兵”给逮了回来。彭老总一听,火冒三丈,说这跟叛变差不离,得严惩!
可毛主席却说,杨上堃这小子以前可是立过大功的,强渡乌江那会儿,要不是他,红军指不定得吃多大亏。得给他个机会,让他改过自新。最后,袁彪这几个“煽风点火”的被枪毙了,杨上堃被撤职、开除党籍,但好歹留了一条命,继续留在部队。
知错能改:好同志
这“拖枪出走”事件,也给晋察冀军区提了个醒。打仗重要,思想工作也不能落下。之后,军区就加强了干部思想教育,还搞了个“定期谈心”制度,让干部们说说心里话,别憋出毛病来。
杨上堃也算知错能改,后来在反“扫荡”和解放战争中,又立了不少功。虽然因为这事儿,1955年授衔的时候,只评了个上校,但组织上还是给了他师级待遇,也算是一种补偿吧。1983年,对他的历史问题做了个结论:“功过分明”。
杨上堃的故事,就像一出跌宕起伏的戏。有热血,有冲动,有迷茫,也有悔悟。他犯过错,但也做过贡献。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功过是非,后人自有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