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 年大授衔后,我国评选出了 57 位开国上将。若仅以战功来衡量,有三位将领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分别是韩先楚、邓华与杨得志。
韩先楚,在战争年代战功赫赫。解放战争中,他的表现极为出色。特别是解放海南岛一役,意义重大。当时,我军海战经验匮乏,且没有海军,此前的金门岛战役更是以惨败收场,这给解放海南岛战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导致士气低落。然而,韩先楚坚信能够取胜,最终成功解放海南岛,此役功劳卓著。毛主席都特意提及韩先楚在海南岛战役中的贡献,1955 年他被授予上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韩先楚担任副司令,始终冲在前线,鼓舞士气,运用战术指挥作战,为战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邓华,虽在战争年代名气不高,但能力出众。他有着敏锐的战略眼光,善于捕捉战机。1949 年渡江战役时,他已是兵团司令,足见其军事能力之强。抗美援朝时,他作为志愿军副司令和彭德怀的助手,其能力和战略眼光深受彭德怀欣赏。在与敌人的第五次作战中,邓华曾提出该战役可能对志愿军不利的见解,可惜彭德怀未采纳,最终结果正如邓华所料,志愿军遭受包围且损失较大。彭德怀也承认邓华的想法正确。后来彭德怀回国治疗,邓华接替其职务成为志愿军司令,并在后续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得志同样表现出色。在各个时期,无论是打仗还是建立根据地,他都能出色完成任务。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战功卓著。1979 年的对越战争中,他的表现更为出众,职务也不断提升。回国后,他深受毛主席器重,在上将中的后期发展堪称出色。
例如在抗美援朝期间,韩先楚深入前线指挥作战,面对强大的敌人和艰苦的作战环境,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在一次战斗中,敌人的火力封锁异常凶猛,志愿军的进攻受阻。韩先楚亲自到前线观察,迅速调整战术,指挥部队从侧翼突破,成功打乱了敌人的防线,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邓华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多次根据战场形势提出独到的作战方案。有一次,面对敌人的坚固防线,邓华经过仔细研究,建议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避开敌人的正面火力,从敌人的薄弱环节突破。这一建议得到采纳后,志愿军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取得了关键的胜利。
杨得志在对越战争中,面对复杂的地形和敌人的顽强抵抗,他沉着冷静地指挥部队作战。在一次山地攻坚战中,杨得志根据地形特点,巧妙地部署兵力,采取多路进攻、相互配合的战术,最终成功攻克了敌人的据点,为部队的推进打开了局面。
总之,韩先楚、邓华和杨得志三位上将,以其卓越的战功和出色的军事才能,在新中国的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英勇事迹和战略智慧,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