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切斯这趟来访可谓是收获满满:
33项合作清单,每一条都能落到实地。经济、农渔、科技、绿色发展、民间交往——每一项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精准地围绕着双边高频互动的关键关口开刀。这不是那种“能不能落地再看”的口号型合作,而是“已经开始试点,等着规模化”的执行路线图。
最典型的一项,是穆尔西亚的技术教育合作试点。
2024年底开始,中方已经和西班牙南部穆尔西亚自治区展开中职体系试点工作。中方提供教学大纲、双语教材和设备清单,西班牙负责引入至当地的职业培训体系。首批试点的方向不是高大上的“人工智能”“碳中和”,而是物流仓储、电气自动化这种实用型蓝领路径。
这些专业有什么用?说白了,是为了给中国在西班牙的新能源工厂、冷链物流公司、本地合资组装企业“本地配工”。人先培训起来,系统就能留下来。这种事不大声说,但对做投资落地的人来说,比签什么框架协议值钱多了。
而这类项目,在“33项清单”里起码有6个。
从广西到穆尔西亚,从食品准入到教育课程,从原产地互认到绿色供应链共管,这份清单像是一份“可执行的战略地图”,不是给媒体写的,是给各自商务部门写的。
这也解释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西班牙选在这个时候来访?
要知道,就在4月初,彭博社和路透社相继爆出,美国财政部已在私下表达对“部分欧洲国家扩大对华合作”的不满,特别是西班牙被点了名。话没讲死,但意思很清楚:你们太靠近中国,就要小心后果。
桑切斯没回嘴,但用行动回应了。他不是把行程推后,也不是模糊合作议题,而是直接签下三年框架。这么干,是有底气的——或者说,是有明确的成本算计。
西班牙吃过供应链“不确定”的亏。2022年初,西班牙国内的家电装配线曾因为中国某三线城市封控+航运紧张,导致某类电机零部件中断超21天。据《世界报》当时披露,这一环节虽然总额不大,但拖了整整5周的交付周期。那之后,西班牙开始重新评估哪些合作必须“上制度保障”。
这次“33项”,就是要把那些容易卡壳的地方,一次性修成闭环。
比如在农产品互认里,最早那个“橄榄油原产地直通计划”,现在已经扩展到禽肉、渔产、酒类。之前一个产品从塞维利亚发货到天津,要经历5次文件审核,现在压缩成了“一站式对接平台+区域试点实验室”,时间从7天缩到了2.5天。
你可能觉得这只是流程,但对农产品这种“卖的是时间窗口”的生意来说,这时间就是利润。
中方为什么愿意做这么多配套?很简单,这是在打一个更大的算盘。
西班牙不大,但它在地中海产业带的“演示价值”很大。一个葡萄牙、希腊、意大利都能参考的中型国家,既能代表欧盟,也能开辟高附加值外贸通道。彭博社直接讲明,这次中西合作中许多试点设计,都具备“模板外溢功能”,比如穆尔西亚的教学点未来就可能复制到葡萄牙波尔图。
而且中方给的不止是合作内容,还有执行结构。
《金融时报》在4月12日的评论中指出,中西协议中设置的“季度调度+项目追踪”机制,比欧洲内部多数框架协议还严密。意思很明白:不是讲情绪,是讲体系。
这么看,西班牙此行不是一场访问,而是一场测试:测的是中国的承诺能不能挂账,能不能挂账三年,能不能从清单走到实地。这不只是西班牙要看的,其他国家也都在看。
现在的国际局势就这样,谁都知道不能指望一方长期让利,但也没人愿意每次博弈都从零开始。所以一个小国家敢先走一步,别的国家就有样可照。
中国这边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才会把“合作前置条件”都替你想好了,流程搭好、评估周期搭好、投资框架也搭好。你只要敢动手,就能直接接上。
这就是所谓的确定性。
不是你表个态就有,而是你试个项目、走一段流程,看它能不能撑起三年的合作节奏。能,就留下;不能,就退掉。这不是外交,这是做生意。
所以,这次“33项合作”里,最值钱的不是那几项出口、那几组设备,而是这么一个隐含的信息:
在一个不确定成本越来越高的时代,中国可以给出“结构化可复制”的合作方案,而且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可持续 + 可迭代”。
这是制度价值,不是折扣让利。
而对于欧洲国家来说,眼下不是要不要靠近的问题,是有没有能力多设几个出口通道的问题。西班牙没做姿态,它做的是决策。
而后面有没有国家跟上来,就看有没有人敢说——我不怕犯错,我就怕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