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东亭柳
南堤烟柳绿千条,曾系王孙过灞桥。
惆怅旧时攀折处,春风空自舞蛮腰。
诗的开篇 “南堤烟柳绿千条”,描绘出一幅春日堤岸的美景图。“南堤” 点明了地点,“烟柳绿千条” 则生动地展现出柳树枝条繁茂、翠绿如烟的景象,给人以清新、柔美的视觉感受,为全诗营造出一种悠远而略带朦胧的意境。
“春风空自舞蛮腰”,进一步描绘出春风中柳枝随风舞动的姿态,如美人轻舞腰肢,轻盈优美。然而,“空自” 二字,却赋予了这美景一丝寂寞与孤独,让人感受到一种无人欣赏的落寞。
“曾系王孙过灞桥” 一句,巧妙地运用了 “灞桥折柳” 的典故。在古代,灞桥是人们送别之地,折柳赠别是一种常见的习俗。这里的 “王孙” 指代游子或友人,诗人通过回忆曾经在柳下送别友人的情景,将柳与离别之情紧密相连,为诗歌增添了浓厚的情感底蕴。
“惆怅旧时攀折处” 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惆怅” 一词点明了诗人此时的心境,面对旧时折柳送别之处,想起往昔的离别场景和故人,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全诗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诗中对南堤烟柳的描写,无论是 “绿千条” 的繁茂之景,还是 “春风舞蛮腰” 的动态之美,都不仅仅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以乐景写哀情,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对往昔的怀念。
同时,诗中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昔日的 “曾系王孙过灞桥”,充满了离别的伤感和人情的温暖;而如今,“春风空自舞蛮腰”,只剩下柳在春风中独自舞动,无人问津。今昔对比,突出了时光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强化了诗人的惆怅之感。
七绝·枯木忽逢春
木向空来已作槎,春从根煖忽先芽。
只应老圃知时节,要与东帝管繁花。
“木向空来已作槎”,开篇便勾勒出一幅枯木的衰败画面。“木向空来” 描绘出树木历经岁月消磨,枝干向上伸展,却空空落落,毫无生机的模样。“已作槎” 进一步点明这棵树已然成为了枯木,如同水中浮木般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只剩下干枯的枝丫,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沧桑,为全诗奠定了一种颓败、死寂的基调,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凋零与落寞。
“春从根暖忽先芽”,笔锋陡然一转,给全诗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当春天的温暖缓缓渗透到大地深处,枯木的根部最先感知到这份生机。“忽” 字用得极为精妙,它生动地表现出嫩芽生长的突然性,在人们以为这枯木已毫无生机之时,它却在根部悄然萌发出新芽,展现出生命顽强的力量和在困境中不屈的韧性。这一 “暖” 一 “芽”,将春天的活力与枯木复苏的奇妙瞬间刻画得淋漓尽致,与首句的衰败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为之振奋。
“只应老圃知时节,要与东帝管繁花”,诗人将目光从枯木本身转向对自然规律的思考。“老圃” 指代经验丰富的园丁,他们深谙时节变化之道。在这里,诗人认为只有像老圃这样懂得自然规律的人,才知晓枯木逢春背后的奥秘。
“东帝” 在古代神话中是司春之神,“要与东帝管繁花” 意味着枯木逢春并非偶然,它肩负着与司春之神共同管理繁花盛开的使命。这两句诗升华了诗歌的主题,从对枯木复苏这一自然现象的描写,深入到对自然规律和生命意义的探讨,传达出一种顺应自然、各司其职的哲理。枯木虽经历了衰败,但在合适的时节,依然能够重新焕发生机,为自然增添色彩,就如同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使命,只要遵循规律,便能在各自的轨道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