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石斛,因为外形很像黄色的弹簧,又是经典的中草本之一,所以又被人戏称为“草本弹簧”。

十几年前,也就是2010年前后,铁皮石斛的价格一度在市场引发轰动,优质的干品每公斤飙升到上万元,可以说是中草本界都不算多见的。

但是十几年后的今天,铁皮石斛的收购价已经断崖下跌,最低的时候,跌到了每公斤几百块,成为了“降价亏本,高价难卖”的烫手山芋。

按理来说,曾经卖的如此高价,在它降价的时候,应该一窝蜂疯抢才对,但为何铁皮石斛价格暴跌后,反而无人问津,甚至还反遭人嫌弃,不管降多少钱都卖不出去。

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难道是买方有叛逆心理?还是有别的原因?



铁皮石斛曾经有多风光

以前铁皮石斛价格暴涨,归结原因就是两点:稀缺+炒作。

铁皮石斛生长条件苛刻,在中草本界也是比较难种的一种了,它要环境温、气候湿,还必须要求在岩石或者老树树干下面种植。同时,铁皮石斛的繁殖率极低,好不容易繁殖成功,生长周期得要3-5年,很不容易。2010年前后,我们把野生的铁皮石斛列为二级保护植物,不能随意采挖,仅允许少部分够资格、有技术的农户进行小范围种植。野生的不能挖,人工种的数量又少,这样看,铁皮石斛确实相当稀缺。

光是稀缺,不打出宣传,消费者也无法认同这种稀缺性,所以当时中草本经销商联合炒作,把铁皮石斛包装成“稀世珍品”,还宣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说这些个宣传有一定科学道理,但夸大其词是无法避免的,在信息不透明的当时,消费者被“物以稀为贵”的心理驱动,跟风抢购。一手商、二手商、多手商都开始囤货,炒价格,这才把铁皮石斛的价格慢慢炒起来的。



热度过去后,仍然不愿降价是为何

天价的热潮很快就过去,按照常理,价格应该慢慢回归正常水准了,但当时出现了一个诡异又可笑的情况:商家不愿降价,死死维系住天价不松口。就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铁皮石斛明明本身价值没有那么高,却又以远超出它价值的市场价存在。

这也让许多中草本消费者气笑了,热度高时大伙捧捧场可以,怎么还当真了?

商家不愿意降价,说白了就是天价卖惯了,从上到下都在享受高利润,降价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行业发展,但是短期来看确实谁也不愿意放弃高利润。在当时,种植户出售鲜条铁皮石斛的价格大概在数百元一斤,加工成枫斗(也就是干品)后价格直接翻倍,最后装进精心设计的礼盒里,零售价轻松突破万元。降价,谁愿意呢?

在浙江的中草本加工厂负责人当时就说过:“如果一旦降价,客户会觉得之前的宣传是骗人的。”习惯了高端品牌的喝彩声,厂商肯定害怕之前的口碑崩塌,努力付诸东流,所以价格很难降得下去。



从供不应求到烂大街

时间没过几年,“奇货可居”的商家终于破功了,铁皮石斛突然开始了全面大降价,让厂商猝不及防。

也就是在2013年左右,铁皮石斛的人工种植技术取得了突破,我国农业科研人员组织培养技术,大幅缩短了铁皮石斛的生长周期,还提高了成活率和收成量。原本要3-5年才能采收的植株,现在一年就能采,一年半就能上市;亩产鲜条从100公斤提升到300公斤以上。到2015年,全国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0万亩,已经远远多于市场的需求了。

技术突破,加上产能过剩,铁皮石斛的价格瞬间崩了,不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了,厂商的囤货游戏再也玩不下去,虽然想出了各种办法补救比如请明星代言之类的宣传手段,但铁皮石斛的产量实在太多了,你想卖高价,那另外的同行就卖低价,你搞高端,我就搞实惠,消费者眼睛是雪亮的,谁才是物美价廉,一目了然。

后来,厂商被迫将库存低价抛售,市场价格被进一步拉低,到如今,顶多只能算是“不太便宜”的中草本,要说天价,是远远达不到了。



降价了,反而没人买了

在天价的时候人气很旺,可现在为何降价了,铁皮石斛反而无人问津了?

其实,这才是铁皮石斛该有的市场定位,它本来就是一个“有点特色”的中草本,只在特定的场景使用,它的各种功效远没有宣传得那么离谱。消费者是根据需求来买东西,你能用的地方少,自然就没什么人买了。

同样的都是干品植物,像茶叶就永远有人问津,因为日常都要饮用,人们有食品的需求;跟铁皮石斛近似的中草本“冬虫夏草”,长得也跟铁皮石斛差不多,人们对它的需求却比铁皮石斛更多,因为冬虫夏草可以送礼,有社交属性。

而现如今,铁皮石斛因为跌落神坛,各种营销破灭,加上它又不是刚需,消费者自然不愿搭理了。

在它火的时候,人们还会为了看热闹来买一点,现在没了热度,消费者肯定以自己的需求买东西了。



铁皮石斛从天价到无人问津,本质就是厂商的“品牌造神”,然后工业化生产进步了,神瞬间化为了泡沫。

任何产品如果脱离真实价值,尤其是脱离消费者真实需求,只靠炒作维持高价,肯定会被消费者嫌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