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作为人类涉足最小的区域,近些年随着美国太空军的加入,逐渐出现军事化竞争,近日,美国太空军和 Gravitics 将开发天基航空母舰以应对中俄战略威胁。
据了解,由美国Gravitics公司牵头的轨道航空母舰项目,正标志着太空霸权竞赛进入全新战略转折阶段。该项目不仅获得美国太空军SpaceWERX创新办公室高达6000万美元的STRATFI合同支持,更目标明确——在2026年实现从地球轨道直接预先部署和快速部署卫星的能力。
这一技术革新被喻为太空版海军航空母舰,将为武装部队赋予前所未有的快速且自主的战术响应能力,彻底变革轨道作战模式。
而地球的另一端,中国航天正以惊人速度推进类似计划。2025年初,中国实践六号卫星05组A、B星在近地轨道完成高精度协同的"狗斗变轨"机动,测试卫星抗干扰能力和轨道控制精度,被美军视为"太空军事化"威胁。
中国通过一箭多星技术(如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一箭双星"部署)和变轨算法革命(量子通信与AI融合,机动效率提升300%),在卫星组网与快速发射领域实现局部超越,为未来太空航母计划奠定技术基础。
一、中美轨道载体创新博弈
美国突破
Gravitics公司开发的"轨道载体"原型,首个较小规模版本预计明年推出,后续迭代版本内部容积达60立方米,发射质量5000-10000公斤。其设计核心为太阳能电池板包裹的圆柱形模块,可在轨道展开非加压隔间,按需容纳并释放多颗卫星。
中国进展
中国新型运载火箭采用模块化设计,具备三大颠覆性特征:
- 快速响应:发射准备周期缩短至72小时(优于美国120小时标准)
- 军民两用:整流罩分离技术与高超音速武器载具兼容
- 成本控制:可回收助推器使单次发射成本降低40%
该火箭已引发美国智库高度关注,可能打破现有"发射成本-载荷效率"平衡,形成不对称优势。
二、先发制人 vs. 快速响应
美国策略
轨道运载器采取先发制人策略,将部署平台提前置于战略区域附近,大幅缩短威胁响应 time。Gravitics CEO Colin Doughan 强调:"如同航母在关注区域待命,我们的轨道运输器能在太空中实现同样效果。"
中国布局
中国通过"狗斗变轨"等技术强化卫星协同作战能力,同时发展可重复使用的模块化火箭,实现低成本快速补网。2025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新型火箭,正是这一战略的具象化体现。
三、复杂威胁下的生存竞赛
美国需求
当前美国太空学说愈发依赖自主、反应迅速且受保护的系统。轨道航母旨在运输多个可机动航天器,这些航天器能在遭遇电子战、激光致盲或关键卫星受干扰时被激活,快速部署存储卫星阻挡敌方视线或恢复战略能力。
中国准备
中国卫星通过量子通信与AI融合,已具备自主规避太空碎片和应对轨道干扰的能力。配合地面激光通信站网布局,中国正在构建天地一体化的抗干扰通信体系,为未来可能的太空冲突做好技术储备。
四、太空优势的全球争夺
美国紧迫性
美国太空军太空作战部长钱斯·萨尔茨曼将军指出,美国仍缺乏确保太空优势所需的轨道服务。轨道航母计划被视为弥补差距的关键,尤其在中俄太空能力提升背景下——俄罗斯测试反卫星系统,中国推进"杀伤网"构建。
中国动向
中国2025年《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白皮书》提出建立"轨道资源公平分配机制",展现将技术优势转化为规则话语权的战略意图。同时,中国加速布局商业航天,星际荣耀等公司通过与环保企业合作,开辟"零距离"航天燃料供应新路径,降低发射成本。
五、太空作战的新力量
美国进展
Firefly Aerospace在2023年底完成"Victox Nox"任务,27小时内发射有效载荷,展现快速响应能力。但美国更寄希望于轨道航母消除地面发射依赖,实现隐蔽不可预测的太空作战。
中国建设
中国科学院空天院优化全链条科技创新布局,推进卫星激光通信地面站网自主布局,解决星地通信瓶颈。其"大兵团作战"模式整合跨学科团队,深化遥感应用工程化研究,提升卫星产品实战能力。
六、战略协同的新战场
美国协同
Gravitics与Axiom Space签署1.25亿美元合同,为商业空间站提供加压模块。轨道运载器技术将直接应用于民用轨道栖息地项目,加强公私合作。
中国实践
四川绵阳工业园已汇聚天回航天、星际荣耀等企业,形成"箭、星、器、数"商业航天格局。星际荣耀智能制造项目总投资53亿元,通过餐厨垃圾处理制备绿色燃料,实现火箭发射全链条低碳化,成本节约20%。
七、太空竞合的新棋局
美国指控
美国指责中国构建轨道"杀伤网",即反卫星系统网络。对此,美国寻求开发移动、模块化且响应迅速的平台,保护卫星基础设施。
中国立场
中国始终坚持"太空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推进自身航天计划的同时,主张建立公平的轨道资源分配机制。2025年中美签署《深空资源开发联合声明》,在月球南极氦-3开采等领域展开技术合作,展现"竞合模式"新范式。
八、法律挑战:太空军事化的规则真空
现有框架
1967年《外层空间条约》禁止轨道部署核武器,但未明确限制常规武器。这为中国、美国等国的太空军事化留下解释空间。联合国PAROS决议因缺乏大国共识,仍不具约束力。
未来博弈
随着轨道部署平台和拦截器技术发展,建立可信多边框架的紧迫性凸显。中国提出的"轨道资源公平分配机制"与美国主导的现有秩序之间,或将引发新一轮规则制定权争夺。
最后
轨道航母项目的推进,不仅是军事技术的突破,更标志着太空治理进入新阶段。速度、远见和后勤独立性成为关键要素,而围绕监管、透明度和国际稳定的挑战愈发严峻。
当2026年美国轨道运载器全面投入使用,中国新型火箭实现低成本快速发射,全球太空秩序将在竞争与合作中重塑,人类亟需建立适应新时代的"不完美协作机制",在星辰与伦理间寻找文明存续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