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突发豁免中国高科技产品125%对等关税,,供应链压力暂缓,中美贸易博弈进入新阶段……


美东时间2025年4月11日晚间,美国海关及边境保护局(CBP)发布公告,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计算机、智能手机、半导体设备等20类关键科技产品豁免征收125%的“对等关税”。这一政策调整源于特朗普总统同日签署的备忘录,标志着自4月2日美国单边加税以来的首次实质性让步,也为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带来阶段性缓和信号。

政策核心:豁免清单覆盖电子全产业链

根据第14257号行政令修订条款,豁免范围涵盖以下商品(按海关税号分类)125:

·消费电子终端:智能手机(8517.13.00)、平板电脑(8471.30.10)、笔记本电脑(8471.41.10)、智能手表、显示器(8528.52.00)等。

·核心元器件:集成电路(8541.10.00)、半导体器件(8541.49系列)、闪存(8523.51.00)、存储器(DRAM/SRAM)、太阳能组件等。

·制造设备与通信设备:半导体制造设备(8486系列)、基站(8517.62.00)、路由器、服务器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组装的苹果iPhone、戴尔服务器等产品也被纳入豁免范围,但需满足“美国成分≥20%”的条件,即产品价值中美国技术、零部件或设计的占比需达到20%以上

豁免范围与具体产品

根据公告,被豁免的商品涵盖以下税号及对应类别(部分列举):

8471: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存储设备及部件。

8486:半导体制造设备及相关零部件。

8517.13.00:智能手机。

8523.51.00:集成电路。

8528.52.00:通信基站设备。

此外,笔记本电脑、半导体材料、电子元器件等也在豁免之列。这些产品此前因4月2日发布的第14257号行政令被加征125%的“对等关税”,旨在施压中国调整贸易政策。

一场“自我纠偏”的政策转向

2025年4月11日,美国海关宣布对华豁免半导体、智能手机等关键商品125%的“对等关税”,这一政策转向看似突然,实则暴露了美国对华关税政策的深层矛盾:一方面,其单边保护主义政策正因经济反噬效应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另一方面,全球供应链的深度依赖迫使美国在“脱钩”与“合作”间反复摇摆。


特朗普政府重启的“关税大棒”非但未能重塑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反而通过成本转嫁、贸易反制与产业链断裂,对美国经济造成多维度冲击。

在农业与能源方面,中国对美棉花、大豆等农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导致美国棉花出口同比暴跌80%,农业州面临“1994年以来最严峻危机”。以能源领域为例,中国限制美国液化天然气进口并推动人民币结算,直接冲击美国页岩气产业投资信心。

同时,美也出现制造业成本激增情况。半导体企业美光科技因内存模块未被豁免关税,被迫向客户征收附加费,供应链成本飙升30%-40%。类似案例在汽车、机械制造领域普遍存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数据显示,关税曾导致钢铁消费者行业损失34.8亿美元,远超钢铁制造商22.5亿美元的收益。


而最可怕的是通胀螺旋与民生负担。

加征关税的90%成本由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承担,直接推高电子产品、医疗设备等终端价格。以豁免清单中的智能手机为例,125%关税若持续,将导致美国市场手机均价上涨15%-20%,进一步抑制消费需求。

据美国智库测算,单边关税政策已造成美国流失14.2万个工作岗位,并导致居民商品消费总成本增加0.5%-1%。

难以切割的“中国制造”基因

此次豁免的半导体、消费电子等商品,恰好揭示了美国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度依赖,这种依赖已嵌入全球分工的技术与规模壁垒中。

中国占据全球半导体封装测试75%的产能,且美国对中国电子元器件的依赖度高达15%-30%。以智能手机为例,即便美国试图将组装环节转移至越南或印度,仍需从中国进口70%以上的摄像头模组、电池等核心部件。


豁免清单中近半数商品为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额前15名,包括智能手机(排名第1)、平板电脑(第4)、通信设备(第7)等。若强行“脱钩”,美国企业需承担至少3-5年的产能重建周期与30%以上的成本溢价。

美国加征关税不仅冲击本土企业,还通过供应链网络传导至第三方国家或地区。例如,中国对美出口电子元件的减少,直接导致东南亚组装厂产能利用率下降20%,最终波及欧美终端市场供应稳定性。

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使得美国企业即使响应政策回流本土,也不得不面临关键中间品断供风险。以半导体制造设备为例,中国供应链中断将导致美国本土芯片厂产能利用率下降40%

单边主义与多边现实的冲突

此次关税豁免的本质,是美国在“霸权逻辑”与“经济理性”间的被迫妥协。

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关税推动制造业回流,但现实是:全球供应链的高度专业化分工使单一国家无法包揽全产业链。以半导体为例,美国虽掌握设计优势,但制造、封测环节依赖亚洲,强行回流将导致技术迭代速度下降50%。


特朗普宣称“关税让美国再次富有”,但历史数据显示,2018年关税导致美国GDP增长率下降0.3个百分点,而此次加税可能使2025年经济增速再降0.5%。

为争取农业州选票,美国政府不得不豁免部分商品关税以缓解农民压力,但这与其“对华强硬”叙事形成矛盾。半导体等科技企业的游说压力同样关键:美光、英特尔等巨头警告,若不对华放宽供应链限制,美国在AI、量子计算等领域的领先地位可能被中国反超。

相比而言,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人民币国际化,正构建去中心化的贸易体系。例如,中国对钨等战略资源实施出口管制,直接冲击美国军工与航空航天产业链。欧盟、东盟等经济体加速推进区域自贸协定,削弱美国传统市场影响力。若美国继续单边加税,其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可能从11.2%降至2030年的9%以下。

点评: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

此次关税豁免既是美国对经济现实的低头,也是全球产业链韧性的胜利。它印证了两个铁律:其一,单边保护主义无法破解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格局;其二,技术链与供应链的“中国环节”短期内难以替代。

未来,美国的政策摇摆或将继续:一方面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扩大“小院高墙”式封锁;另一方面在民生相关行业被迫放宽限制。但无论何种选择,其代价都将由美国消费者、企业与全球共同承担。正如阿联酋《国家报》所言:“任何试图通过霸权遏制他国的行径,终将在全球化洪流中自我瓦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