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手一挥,挥到哪里我们去哪里。”
一、草原下乡
1969 年,年仅 22 岁的周峰,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离开了生活多年的江西,奔赴遥远的内蒙古大草原。那时他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毅然踏上了这趟改变命运的列车。
列车缓缓启动,周峰透过车窗,望着逐渐远去的家乡,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此去路途遥远,等待他的将是未知的挑战与艰辛。
列车在广袤的大地上疾驰,窗外的景色从江南的青山绿水逐渐变成了北方的辽阔平原。经过漫长的旅程,周峰终于抵达了内蒙古的一个小县城,然后换乘汽车、牛车,赶往更为偏远的牧区。经过一整天的奔波,周峰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 一个名为乌兰察布的小牧区。
当周峰第一次踏上这片草原时,眼前的一切让他感到既陌生又震撼。广袤无垠的草原像一块巨大的绿色绒毯,一直铺展到天边。
远处,洁白的羊群如同一朵朵飘浮在草原上的白云,而膘肥体壮的牛马则在悠闲地吃草。天空格外湛蓝,洁白的云朵仿佛触手可及。然而,与这美丽景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艰苦的生活条件。
知青们居住的是简陋的蒙古包,里面空间狭小,设施简单。几张破旧的床铺、一个取暖用的火炉,便是全部家当。
草原的气候变幻莫测,白天阳光强烈,夜晚却寒冷刺骨。冬天,狂风呼啸着席卷整个草原,蒙古包在风中颤抖,让从未见过这种景象的知青们胆战心惊。而夏天,蚊虫肆虐,知青们常常被叮咬得浑身是包,苦不堪言。
饮食方面,周峰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蒙古族的饮食习惯与他在江西时截然不同。在这里,主食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蔬菜稀缺。
而周峰从小吃惯了米饭和青菜,对于这些油腻的食物,一开始实在难以接受。每次吃饭,他都觉得难以下咽,但为了填饱肚子,又不得不勉强自己。
除了生活上的不适应,劳动的艰辛也让周峰倍感压力。在草原上,知青们需要参与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如放牧、挤奶、打草等。
这些工作对于从未干过农活的周峰来说,无疑是一个个巨大的挑战。每天天不亮,他就得跟着牧民们一起出门放牧,直到天黑才回到蒙古包。一天下来,他的身体疲惫不堪,浑身酸痛。
最初那段时间,周峰常常想念江西的父母和亲人,想念家乡熟悉的一切。夜晚,躺在冰冷的床上,望着头顶的蒙古包顶,倍感孤独。
不过,在逐渐适应草原牧区的生活后,周峰遇见了一个让他牵挂了一生的人。
二、爱情来临
那是周峰来到草原的第二年夏天,他正在放羊,结果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羊群四处逃窜。
周峰心急如焚,在泥泞的草原上拼命追赶着走散的羊群,却不知不觉迷了路——暴雨中的草原实在是难以辨别方向,而周围除了肆虐的风雨和咩咩叫的羊群,看不到一个人影。
就在周峰绝望之时,竟然在风声雨声中传来一阵马蹄声,随即一个骑着骏马的身影从远处飞驰而来。
那是一位年轻的蒙古族姑娘,名叫萨日娜。只见她身姿矫健地冲向羊群,熟练地挥舞着手中的马鞭,嘴里发出独特的呼喊声。在她的挥赶下,惊慌的羊群逐渐安静下来,开始朝着一个方向聚拢。
周峰望着萨日娜,只觉得她如同一道彩虹般美丽。两人一起回到居住区后,萨日娜这才有空关心周峰,微笑着问道:“周峰哥,你没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