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春天,一颗文化的星火在莞城点亮。今年,“文化周末”迎来了它的20岁。
多年来,“文化周末”以晚会为带动,延展出大讲坛、合唱团、室内乐团等系列工程,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让不同的群众都能在“文化周末”找到合适的文化需求。这些点点的文化星火,终汇成东莞人共同的记忆。
与时代共鸣 为城市发展注入文化力量
如果说,工业搭建了东莞的骨架和脉络,那文化则塑造了东莞城市的气质和灵魂。2005年4月15日的莞城文化广场报告厅里,一场《走进交响乐——交响乐鉴赏讲座》的演出以“表演+讲解”的形式开启了一个全国首创的文化惠民项目——“文化周末”。
2005年4月15日,文化周末晚会首场演出开演。
从创立之初,“文化周末”就坚持文化惠民的初心,采用公益赠票的方式,让普通市民免费看演出。每周定期定点举办演出的方式,突破了传统基层文化服务的局限,开创了“常态化供给+社会化参与+精准化服务”的新模式;“赏学并重”的活动特色丰富了基层文化演出形式。
“文化周末”的创立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给当时处于“文化新城”建设的东莞注入强劲的动力。
作为十周年献礼,“文化周末”推出“中法文化之春十周年”特别策划。
从一台晚会开始,“文化周末”伴随着东莞城市发展的需要,在形式和功能上不断扩展,逐渐发展成为以文化周末晚会为主体,拥有文化周末大讲坛、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文化周末室内乐团、文化周末青少年管弦乐团等多个品牌的系统工程。2009年“文化周末”获评了“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也成为了2010年后国家推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实践标杆。
与城市共生 坚守莞邑文化阵地
20年来,全国各地的文化项目不断涌现,又在时代发展大潮中消逝,而“文化周末”在快速的城市发展中,一直在文化末端接触群众、服务群众,这种影响既润物细无声,又因为时间的跨度而足够深远。
20年中,“文化周末”系列工程广泛覆盖城市各类人群,供给着城市不同人群的心灵需求,无数在东莞奋斗过的“2亿分之一”都曾在这里有过一个周末之约,无数的城市追梦者都曾在这里获得文化的滋养。
观众能够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学到知识,这是文化周末坚持“赏学并重”的意义。
从东莞“文化新城”到“文化名城”,再到如今的“文化强市”,莞城没有让“文化周末”在原地停留,而是一路伴随城市的发展不断创新,持续贡献着文化的力量。
20年来,莞城通过“文化周末”用心倾听城市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营造积极融洽的文化氛围,用文化塑造着城市的温度,折射着东莞的发展变迁。截至目前,文化周末晚会共推出883期,各类文艺活动、演出惠及2000多万人次。
通过“文化周末”的邀约,国内外顶尖的演出团体登上东莞的舞台;莫言、贾平凹、王蒙、苏童、余光中、王鲁湘、单霁翔、靳尚谊等上百位名家来到莞城与市民近距离对话。无数青少年通过“文化周末”走上艺术的道路,各种本土文艺群体在这里获得最初闪耀的舞台。
文化大讲坛。
“文化周末”20年的坚守,在经济发展大潮下为东莞滋养出一片文化绿洲,为产业发展凝聚人心。在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中,它为许多地方提供了“先行先试”的宝贵经验,又用20年的坚守,在后来者面前树立起标杆,展现着东莞文化发展的前瞻性和坚韧性。
与潮流共舞 助力文旅大发展
作为工业城市,东莞外来人口众多,人口结构多元,多年来“文化周末”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东莞、认同东莞、选择东莞,在这里不同的人群构建起自己与这座城市的文化联结。在时代的发展中,莞城也始终坚守着文化的阵地。这种坚守也让莞城在新一轮文旅产业发展中,再次站到了舞台中心。
新华侨大酒店焕新,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东莞记忆首开区一期开放,引发了文旅热潮;南海卫城墙遗址的发掘更是为莞城文旅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历史的重量……新的文旅项目不断涌现,新的文旅热点繁华热闹。
如果说东莞记忆项目是通过老街活化,从物理上为东莞构建了一个共同的“东莞记忆”,那“文化周末”就是用20年的坚守,从人的角度塑造了曾在这座城市生活过的2亿人的文化回忆。
20年来,东莞城市人群在变化,群众的文化需求在更新,“文化周末”也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实现自我与城市的相向而行。接下来,文化周末晚会将进行更多创新探索,紧密结合东莞记忆项目等莞城各个文旅项目,走出剧场,走进文旅地标,来到市民身边。“文化周末”演出的内容,将更贴合城市年轻人群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找准文旅新发展背景下的文化惠民定位,通过不断探索,释放文化创造力,为文化强市和莞城高质量发展贡献新力量。
岁序更迭,华章日新。20岁的“文化周末”拾级而上,将以更加成熟有力的姿态融入新的发展。未来,“文化周末”将继续陪伴着城市的奋斗者,不断铸就着这座城市新的文化认同,绽放千年莞邑璀璨的文化之光。
采写:南都记者 李晓艺 通讯员 莞城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