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祖坟,周总理是什么态度?
新中国刚刚成立,周总理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的根基在于广大农民,而土地,则是农民的命根子。
就在这个关键时期,他郑重地向淮安县委领导人提出平祖坟、还地给农民耕种的要求。
总理对于平祖坟一事,绝非一时心血来潮。他通过多种方式,反复向相关人员强调此事的重要性。在繁忙的工作间隙,他会亲笔写下书信,字里行间满是对平祖坟工作的关切与督促;有时,他会委托亲属传递口信,细致入微地交代相关细节;甚至在与淮安地方干部当面交流时,也会特意提及,言辞恳切,希望他们能够尽快落实。
有一次,总理在电话中再次向淮安县委的负责同志叮嘱平祖坟的事情。电话那头,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这件事一定要办好,土地对农民来说太重要了,我们必须为他们着想。”
在总理的家乡绍兴,有一位婶母,多年来一直精心守护着周家的祖坟。当得知总理提出要平祖坟的要求时,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不舍。她实在难以接受就这样将祖坟平掉,觉得这是对先辈的不敬。
刘淑媛夫妇作为总理的亲属,深知总理遗愿的重要性。他们多次前往婶母家中,耐心地与她沟通交流。
刘淑媛坐在婶母身边,拉着婶母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婶母,总理这么做,是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有地种、有饭吃。他心里装的是全国人民啊。咱们虽然舍不得祖坟,但也得理解总理的苦心。”
在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劝说下,婶母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眼中虽仍含着泪水,但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同意了平坟的决定。
周家祖坟一直有一位看坟人,名叫王阿翻。他的家族世代守护着周家祖坟。当听闻要平祖坟时,他坚决反对,情绪十分激动:“我家祖祖辈辈都守着这坟,这是我们的使命。怎么能说平就平呢?” 面对王阿翻的坚决反对,当地干部并没有放弃。他们多次来到王阿翻家中,与他促膝长谈。最终,他同意配合平坟工作.
1956 年,周总理还与邓颖超郑重地商议岳母迁坟火葬一事。他语重心长地对邓颖超说:“颖超,国家大力倡导火葬,这是从节约土地资源、推动移风易俗的大局出发,我们理应以身作则。岳母虽然已经长眠,但为了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我们必须做出这个决定。” 邓颖超虽心中满是不舍,但深明大义,理解并支持丈夫的决定,坚定地点头应允。
做出决定后,总理雷厉风行地着手安排迁坟事宜。他首先与淮安当地政府取得联系,详细地说明了来意,并诚恳地请求政府给予协助。
随后,总理委托亲属前往邓家,向其他亲属耐心解释迁坟火葬的重大意义。亲属们得知消息后,反应各不相同。一些年轻亲属,思想较为开明,当即表示理解;但部分年长者,尤其是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长辈,却难以接受。
一位邓家长辈情绪激动地说:“这祖坟都在这儿多少年了,一动可就坏了风水,惊扰了祖先啊!” 面对亲属们的反对,总理的亲属们并未气馁,而是不厌其烦地耐心劝解,详细讲述国家的政策导向以及总理的良苦用心。经过多次深入沟通与反复解释,大部分亲属最终放下了心中的顾虑,理解并支持了总理的决定。
1957 年初春,周总理特意安排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前往淮安,与当地政府、邓家亲属紧密协作,共同推进迁坟事宜。
此后,淮安地区的火葬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接受并选择火葬。
参考资料:
河北共产党员:《周恩来夫妇率先倡导和实行火化,叮嘱骨灰要撒掉,死了照样为人民服务》
浙江日报:《周总理的绍兴祖坟是如何平的?当年的平坟人讲述那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