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老周,
你可以退休了!”新任院长皮笑肉不笑地看着周建国,
周建国无论如何想不到,
自己会被卸磨杀驴。
可真正等他离开后,
院长才发现大事不妙!
01
“周工,
院长通知开会。”
周建国答应的一生,
朝电梯走去,
心里却泛起一丝不祥的预感。
华东建筑设计院,
周建国已经扎根了三十年。
从一个刚毕业的毛头小子,
到如今业内闻名的资深结构工程师,
他经手的项目没有一千也有八百。
国内十几座地标性建筑的骨架,
都是他一笔一画算出来的。
虽然已经55岁,
但他的计算能力和经验,
年轻人望尘莫及。
可就是这样一位功勋老将,
却因为不擅长钻营,
至今只是个普通的高级工程师。
下属时常半开玩笑地说:“周工,
您要是会拍马屁,
早就当院长了。”
周建国总是摆摆手,
“我算得好工资条就长,
算得不好楼就塌了,
这辈子只管算好每一栋楼。”
电梯停在15楼,
周建国刚出电梯,
就看见一群人站在会议室门口。
新来的院长刘涛正中间,
左右站着几个陌生面孔。
“周工来了呀。”刘涛笑容可掬地伸出手。
周建国礼貌地握了握,
“您好,
刘院长。”
“来来来,
正好开会,
你也一起。”刘涛热情地把周建国拉进会议室。
会议室里坐了十几个人,
都是设计院的中坚力量。
刘涛清了清嗓子,
“各位,
今天把大家召集来,
是想宣布几个好消息。
首先,
我们设计院要全面升级设计理念,
紧跟国际前沿。
为此,
我特地从美国请回了几位海归精英。”
他转向身边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
“这位是徐亮,
麻省理工土木工程博士,
我在清华的学弟,
以后主管我院的结构设计。”
会议室里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
周建国下意识皱了皱眉。
这个徐亮他听说过,
据说是刘涛的远房侄子,
出国深造回来,
在圈内并无实绩。
这明摆着是来抢班夺权的节奏啊。
“第二个好消息,
城投集团的那个大单子——世纪大厦项目,
已经签约了。”刘涛环视一周,
“这可是市中心地标,
80层高的摩天大楼,
光造价就超200亿。”
会议室里的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
这种大项目不仅有面子,
更意味着丰厚的奖金。
“考虑到项目的创新性,
我决定由徐亮担任主设计师。”
刘涛的话一出口,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看向周建国。
周建国冷静的说:
“刘院长,
世纪大厦项目我已经前期调研了半年,
地质报告和结构方案都已经出来了。”周建国说。
刘涛摆摆手,
“老周啊,
你的工作我们都看在眼里。
但是呢,
你的设计风格——怎么说呢,
有点老派,
保守,
缺乏创新。
现在的建筑要的是突破,
是视觉冲击,
是与众不同,
你说是吧?”
徐亮在一旁微微点头,
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笑容。
“我认为安全第一。”周建国直言不讳,
“那块地的地质结构很特殊,
地下水位高,
承重方案必须保守一点。”
“这就是我说的老思想嘛!”刘涛打断他,
“现在计算机建模这么发达,
模拟软件这么精准,
哪像你们那会儿还要手算。
老周啊,
与时俱进很重要啊。”
会议结束后,
周建国默默回到自己的办公室,
开始整理世纪大厦的项目资料。
傍晚,
徐亮带着两个助手来交接。
“周工,
麻烦您了。”徐亮客气地说,
眼睛却没有笑意。
周建国把资料递给他,
“徐工,
我必须提醒你,
这个项目的地下结构承重计算有隐患,
必须调整方案。”
“周工,
您放心,
我会仔细研究的。”
徐亮随口应付着,
转身就走。
02
接下来的日子,
周建国明显感觉到了冷遇。
他被调去审核无关紧要的图纸,
办公室也被换到了一个像杂物间的小屋。
茶水间里,
同事们私下议论:“老周这是被穿小鞋了。”
一个月后,
世纪大厦项目的新方案出炉。
徐亮在院里大会上侃侃而谈:“我们大胆革新,
将原方案中的承重结构减轻35%,
增加了建筑的美感和空间利用率。”
周建国听完,
脸色铁青地站起来:“徐工,
你这是在冒险!地下水压这么大,
再加上上海的软土地基,
轻35%的承重根本无法保证安全!”
徐亮脸一沉:“周工,
您是不是担心被年轻人比下去啊?这套方案经过了美国先进软件模拟,
完全没问题。”
刘涛适时插话:“老周啊,
年轻人有冲劲,
咱们老同志要支持,
不要一直卡着人家。”
周建国还想说什么,
却被刘涛打断:“好了,
方案已经定了,
下周就上报审批。
老周,
你先下去吧。”
会后,
人事部的张主任找到周建国:“老周啊,
刘院长觉得你可以考虑退休了。
咱们单位最近要精简机构,
如果你主动申请提前退休,
待遇从优...”
周建国苦笑一声,
没有回答。
他回到办公室,
翻出自己保存的原始设计稿和风险分析报告,
默默地吸了一包烟,
终于做了最后的决定。
两天后,
周建国递交了辞职信。
刘涛痛快地签了字,
甚至还额外批了两个月的工资作为补偿,
摆明了是要赶紧送走这个“绊脚石”。
临走那天,
周建国收拾完办公室,
最后环视一圈,
轻声说:“但愿我是错的。”
周建国离开设计院半年后,
世纪大厦项目正式开工。
刘涛和徐亮在开工仪式上风光无限,
媒体争相报道这对师徒如何带领华东设计院“创新突破”。
徐亮在接受采访时信誓旦旦:“我们用最先进的设计理念,
为上海再添一座地标。”
施工进行得很快,
眨眼间地基已经打好,
主体结构开始向上生长。
周建国偶尔路过工地,
远远看着那钢筋混凝土的骨架,
心里总是不安。
他知道那些深埋地下的承重基础远远达不到安全标准。
03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周建国被一通电话惊醒。
电话那头是他在设计院的老搭档李工:“老周,
出事了!世纪大厦工地出大问题了!”
周建国一个激灵坐起来:“怎么回事?”
“今天下午突然发现地基沉降严重超标,
好几面墙出现了裂缝,
现在整个工地被紧急叫停了!”李工的声音带着颤抖,
“市里已经派专家组进场了,
说是重大安全隐患。”
周建国沉默片刻,
叹了口气:“我早就说过……”
第二天,
这个消息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城市晚报》用醒目的标题报道:“投资200亿地标项目成‘危楼’,
华东设计院设计严重缺陷”。
《建筑周刊》的报道更加详细:“据知情人士透露,
该项目为追求美观,
大幅削减了承重结构,
导致地基承载能力远低于设计要求。”
投资方城投集团震怒,
当即宣布索赔3亿元,
并要求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一时间,
华东设计院陷入风暴中心,
股价暴跌,
客户纷纷撤单。
刘涛慌了神,
连夜召开紧急会议。
会议室里,
他脸色铁青地拍着桌子:“谁能告诉我,
怎么会出这么大的岔子?”
徐亮缩在角落,
一言不发。
技术部主任小心翼翼地说:“刘院长,
当初周建国提醒过...”
“周建国!”刘涛一拍桌子,
眼睛一亮,
“对,
就是他!”他转向公关部负责人,
“立刻发声明,
就说这个项目原本是周建国负责的前期设计,
我们发现问题后才调整的,
但他留下的隐患太大了!”
消息很快传出去。
第二天,
各大媒体的标题变成了:“资深工程师设计失误?世纪大厦项目调查疑云”。
周建国一夜之间成了众矢之的,
他的手机被各种采访请求和指责短信塞满。
就在舆论几乎一边倒的时候,
市建委突然发布了一份通告:“关于世纪大厦项目质量问题,
我委将于下周一召开专项调查通报会,
届时将公布调查结果并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
通告的最后一行格外引人注目:“特邀国家建筑安全标准委员会专家组参与调查。”
通报会当天,
市建委大楼外停满了媒体的采访车。
会议厅里座无虚席,
前排坐着各级领导和专家,
后排则是媒体和行业代表。
刘涛和徐亮低着头走进来,
两人这些天明显憔悴了不少,
西装也不再挺括。
刘涛抬头扫视会场,
猛然看见,
周建国端坐在那里。
他不由自主加快脚步,
走近一看,
不由得倒抽一口冷气,
几乎石化了。